內容試閱
前言
女兒追蹤我的臉書(FB),仔細閱讀我貼上網的隨筆短文,她怕我亂寫她的事,害她難為情,雖然她也覺得老爸的文章讀起來有些意思。臉書因此意外的成為我對女兒的一個說話管道,像是從前里長對里民廣播用的大喇叭,女兒是我的網路里民,喇叭聲一響,穿牆入耳,不得不聽。親朋好友間,在平常日子裡,沒事當面說大道理、內心話,不免凍結空氣,結冰起霧,讓人起雞皮疙瘩,網路反而能拉出一些距離,遠距放送,親友間反倒可以自然地間接談談心,傳說些小道理。
二○一六年,女兒要進大學,於是我寫了一些新的臉書短文,也改寫重貼一些舊的隨筆,以「給女兒的大學暖身文」為名,送給女兒,幫她暖暖身,好面對大學與未來人生的挑戰。這些短文有些是幫助增加思想深度,穿透表殼直指實心;有些是思想的線索,將原本零落的思想珍珠和感覺珍珠串連成項鍊;有些短文是學習上的提醒和建議,從小鳥學飛到智慧環境的高水位,從千尋十二隻貓頭鷹到少年Pi,說了一些成人、成己、成就學問的道理;有些則是關於人生,從「願受萬物羈絆,故生光芒」的投身入世大願,途經三個瘋子、年獸與道德魔人,到「尼采的精神三變:駱駝、獅子、嬰兒」的自我轉化,從愛情、快樂、放鬆、敵人、賭場、出家、金錢、父母、悲傷、性、離別、死亡到重生,談如何觀看人生、行走人生與形塑人生。
平安文化看見這些大學暖身文,邀請我出書。於是,在「給女兒的大學暖身文」的方向上,擴大篇幅,再增選入我散落在臉書上與哲學、學習和人生相關的短文,微調、改寫、編輯成哲學老爸談哲學、哲學老爸談學習和哲學老爸談人生三個篇章。為求一致,書中短文談話的對象儘可能改成我女兒,但是,這些文章的內容具有普遍性,所以也可以輕易想像成對我兒子說,對長輩說,對你說,對任何有興趣的人說。
因此,本書也是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起思考哲學、學習與人生。
本書也是一個思想工具箱,工具箱裡有許許多多功能不一的思想小工具,不過,裡面沒有大體系、大理論,沒有一體萬用的全能工具。這思想工具箱只提供一些關於哲學、學習和人生問題的思考小角度、量測小方法和操作小建議,裡面沒有一種叫做「答案」的工具。「學問是為己之學」,當你遇到問題時,這工具箱不會自動提供答案,只有當你開始自己動腦、自己動手時,思想工具箱才會開始與你一起界定問題、詮釋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是特殊的,每一個處境都是特殊的,你也是特殊的,你這個特殊的人必須在特殊的處境中處理特殊的問題,所以,每一次,你都需要審時度勢,從思想工具箱裡挑出適合的工具,每一次,你都需要詮釋轉譯,想想手邊的工具如何應用在眼前特殊的問題情境,每一次,你都需要「天、人、法」三輪校準一下,想像如何同步調整自己、工具與問題切入點。
很快地,你會發現這個思想工具箱中的工具並不夠用,你必須自己發明工具。最後你會發現,所有思想工具都必須自己發明,你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工具箱。
一如此書出版的源起,這本書是我送給女兒的大學禮物,希望這是一件可以陪伴她一輩子的禮物,可以保護她一輩子的禮物。哲學家Robert Nozick說得好,當父母死後,就再沒有什麼東西擋在你和死亡之間了,你必須自己面對死亡。這本書是我對於哲學、學習與人生的反思,一經出版,就永遠存在,可以做為我這個哲學老爸的永久代表,可以長久陪伴著女兒、保護著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