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不是反思出來的問題,是殭屍問題
哲學的天地很大,而在哲學天地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哲學是低門檻的學問,這學問最重要的門檻便是你能勇敢的、誠實的自己反省與思考,而這是「學問是為己之學」的重要內涵。在每一次筆記中,都勉強自己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話,在每一次報告中,無論大小報告,都努力提出自己的看法,無論小意見或大理論。
一旦反省與思考成為你的習慣,你基本上就跨過哲學門檻了。那些出自於你自己的問題,通常就是哲學問題,而通常那就是最重要的哲學問題,例如:我是誰?什麼是善惡?我可以知道什麼?什麼是生命與死亡?上帝存在嗎?死亡之後還有來生嗎?為什麼要有政府與法律?真理是什麼?道是什麼?思想的原則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其實也同時是偉大的哲學家關心的問題,而當你透過自己的自我反省與思考,問出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就是你成為哲學家的時候,也只有在那時候你才能真正和孔子、蘇格拉底、康德、維根斯坦等哲學家一起討論哲學。事實上,通常你就能和孔子、蘇格拉底、康德、維根斯坦等哲學家一起討論真正的哲學。
重點不是你和過往的哲學家提出相同的哲學問題,而是它們是你經過反思之後所產生的。你的自我深度思考不僅產生哲學問題,更重要的是它也產生對這些哲學問題的「帶著你特有味道」的觀點。哲學問題反映出人類的共有處境、人間的共有境遇、人性的共同條件,因此,只要是人,深刻反思後都會提出大體相同的問題。哲學問題是你和其他哲學家交會的平臺,你對這個交會平臺所能作出的特有貢獻,也就是你所能作出的唯一貢獻,也是那無可取代的貢獻,就是你在反省與思考這些問題時,同時醞釀出來的那些特有觀點與獨家角度。
沒有反身的思考,哲學問題是殭屍問題,沒有生命。
根據相同的道理,讀經典時,要想像彷彿哲人就在你身邊。讀論語時,我常想孔子到底關心什麼問題,然後和孔子一起想那些問題,彷彿他就在身旁與我討論。我主要不是詮釋孔子如何說、如何想,而是和他一起想問題、一起討論問題。因此,有時我不同意他,有時我受他指正,有時我們一起走得更遠些。讀柏拉圖也是如此。讀哲學家的原創性作品時,我都如此期許自我。把大哲學家當作學習的夥伴,而不是思想的權威者。
這些看法不僅適用於哲學,我認為在其他領域也成立。我們的社會思想之所以不能大步向前,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們問不出新的問題,提不出新的假說、新的想法,我們的學術形態是大多屬於「詮釋型的思想」或「演繹型的學術」,陷溺在詮釋別人的工作上,在意的是相互比較誰的詮釋比較正確、比較創新,或是將自己定位為學術下游工廠,在意的是誰的演繹規模大、運用範圍廣。
你上大學,過去的、既有的理論自然要參考,但是它們是你創新的基礎、註腳與助力。不要僅僅成為哲學家的詮釋者,更要努力成為哲學家,或者,不要僅僅成為思想家的演繹者,更要努力成為思想家。
哲學一招闖天下
哲學何止一招,但是一招就可以逼死江湖英雄。這一招比「一分錢逼死英雄好漢」中的一分錢,厲害得多。
這一招就是「一致」(不矛盾律)。哲學家特會要求:前後言談一致、言行一致、前後行為一致、內外一致、思想與言談一致、思想與行為一致……
當一個哲學家用這一招一直逼一直逼你,你不賴皮的話,大概就會被逼死。有多少人不會被逼死呢?人是脆弱的,而江湖險惡,多少的不得已,需要許多的藉口。真實處境中的人性幾乎以矛盾為面具。
所以,我告訴我的大一哲學學生,除了思辨與堅持,理解人的真實處境也是重要的學問。
在MIT求學就如同用消防栓喝水一樣
麻省理工學院(MIT)前校長懷納(Jerome Weisner)說:「在MIT求學就如同用消防栓喝水一樣」("Getting an Education from MIT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依據我的理解,他想說的是:
在MIT求學,你能學多少、你願意學多少,你就可以學到多少;你停止的那條線就劃在你能力的極限之處,劃在你意志的極限之處。MIT的學習資源就是那麼豐富。
簡單地說,能喝多少水,愛喝多少水,盡量喝,MIT水多著呢。問題永遠不在不夠,而是太多,因此另一個重點是:如何喝,才不會嗆到。
就在不久以前,不會超過三十年前,世界絕大部分地方的學習資源是極其有限的,有學習意願的人也常常沒有學習機會或學習資源,天資再好也無可奈何。而現在,絕大部分的大學都能提供學習消防栓,最多尺寸不一。事實上,世界各地不差的大學就算提供不了消防栓,也能提供出水豐富的水龍頭,而且拜網際網路之賜,我們也能喝得到別人的大學消防栓出的好水,甚至,不必上大學就能輕易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資源不再是主要問題,意願與動機才是。
人的能力是彈性的,人的意志也是彈性的,就算不是彈性的,我們也不知道它們真正的界線在哪裡。那麼什麼時候學習要停下來?我的建議是:
學到很累很累的時候。很累很累是多累?像我那樣,躺上床十秒之內就睡著的那種累。更重要的是,睡著的時候要是快樂的,至少沒有不快樂。
但是,如果你上大學常常不快樂,就回家吧。大學不是人生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