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自己的聲音是最重要的學習嚮導
大學的核心之一是學術,而學術的核心之一是創新。創新的第一步是誠實,也就是說出自己心裡的話,不把別人的話不知不覺、有意無意中當作自己的話。
在選題目做報告之前,總是先問自己,有沒有自己的話要說?如果左思右想、想不出,就換題目,不要因為方便、容易而硬寫。如果有自己的話要說,就繞著它,不斷琢磨,不是你引導它,而是它引導你。
如果你真的有自己的聲音,千萬把它當作珍寶。
送你我這篇報導文章,請你思考,文章終了前那位「最不會說話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最沒文采、最不知說話「格式」的學生,為何迸出最感人的一句話?
大約四年前,我參與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活動,擔任遴選小組的召集人,小組成員有當時的臺大教務長蔣丙煌、生命科學院院長羅竹芳、逢甲副校長李秉乾……等學養經驗皆一時之選的學者。
遴選包括初選與決選,決選階段包含到校訪視的部分。那天,遴選小組專家學者來到了板橋亞東技術學院,訪視的對象是通識教育中心的林智莉老師、她的課及她的學生。
參訪委員們心裡一直提醒自己,每個學校的條件不同,每個學校的學生背景不同。臺大學生有臺大學生的缺點,亞東的學生有亞東學生的優點,千萬不要香蕉芭樂亂比一通。更重要的是,各校學生特質不同,臺大學生學科知識強,但是技術能力上,亞東學生應該不差。委員們調整、調正好自己的準備心態,心安理得地開始訪視。
不是優秀的老師,絕對進不了決選,畢竟這個獎是大學層級的唯一國家級教學獎。林智莉老師的教學非常傑出,細節不談,這裡只談兩點,一個是基本態度,一個是教學成果。
林智莉老師認為做為老師,就應該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否則不夠尊重學生,也因此不夠尊重課程,這是教育基本態度。她身體力行。林老師每學期大約教五門通識課,每門課約五十個學生,學期前她努力地背,熟記每一個名字,每學期約二百五十個名字。熟記到上課時可以不費力地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像叫自己孩子的名字那樣叫出學生的名字。老師呼喚著名字,總覺得有人關心,覺得上課像回家。受訪學生表示,在學校遠遠看見林老師,剛開始想藏入人群中躲她,但總是被她喊出名字,只好高興地在人群中露出自己,大力揮手致意。
我們也訪問了林老師的十位學生,想瞭解林老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這些隨機抽出的學生,有些已經畢業幾年,有些尚在學,有些口才好,有些是臉容易紅,話卻不容易說出口的。十個中有九個可以非常清楚而且彼此一致、相互補充地說林老師上課方法和上課內容,而且幾乎是每週的課程內容,更讓委員們驚奇的是,這些學生居然可以對委員說,林老師為什麼那樣上課,為什麼這樣進行紅樓夢的這一回那一章。委員們背景不同,但是絕大部分曾是文青,既然紅樓夢是林老師的主課之一,委員們當然要秀出夠深度、夠專業的問題,要考出學生的學習成效,於是問「你知道為什麼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紅樓夢的主旨是什麼?它與佛教思想的關係?」等聽起來專業的問題。學生們輕鬆地一一回答,還興致盎然地回答,特別是那些畢業多年的學生。十個學生中最木訥的那個,還沒說話就脹紅臉的那個學生,好不容易回答了「上課最深感想」這個問題,他脹紅臉十秒,只迸出一句話「上林老師的課我不會睡,我捨不得睡。」
走出亞東校門,同行的臺大教務長蔣丙煌教授說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我現在分不清楚臺大學生和亞東學生的差別。
最好的結果
大家都希望有好結果,有時候覺得有些事無論如何都要有好結果,甚至無論如何都要有最好的結果。但是,關於結果,存在著許多不同觀點。在每一個結果中都要看見它的種子。
大凡:我要好結果。
凡:我只要最好的結果。
願:盡了力,什麼結果都是最好的結果。
大願:什麼結果都是最好的結果。
佛:什麼結果都是唯一的結果。
精益求精的人:拿在手上的都不是最好的結果,每次都能更好。
我: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武陵農場果四區清晨六點鐘樹上那顆4A沁心涼的白鳳水蜜桃。兩手捧它在手上,彷彿捧著春夏秋冬。
結果是帶著時間性的,不要只想結果,要想想結果從何而來。那顆白鳳水蜜桃帶著一整季的好春、一整季的好夏、一整季的好秋、一整季的好冬。
值得信任的人
聽完奧諾拉•奧尼爾(Onora ONeill)「關於信任(Trust)」的TED影片,有一點感想:
奧尼爾建議我們應該將重點從「信任」轉向「可被信任」,從問「你如何信任人?」轉向「如何讓人信任你?」
她舉例說:「如果對方為了他人讓自己暴露在受攻擊(利益損傷)的風險中,那將使得他成為可信任的人。」
在這個面向上,越能「同舟一命」的人,越是可以信任的人。
我自己常常要求自己不要懷疑別人,要信任別人,要做個大方的人。這種自我要求,容易矯情。關於信任,應該做的是另一種自我要求:
不要為難自己成為「容易信任人的人」,所應做的是,努力成為「值得信任的人」,成為有能力判斷「何人值得信任」的人。
只有成為自己父母的父母時,我們才真正成人
什麼時候你才算是一個大人?
小時候需要父母的照顧才能存活、成長(接受別人的照顧),
青年時離開父母要獨立、要自主(自己照顧自己),
再大一些,我們成為別人的父母(照顧別人),
但是,只有成為自己父母的父母時,我們才真正成人(照顧曾經照顧我們的人。這種照顧是一種「沒有回報可能」的照顧)。
沒有父母好照顧的人,來不及照顧父母的人,可以找父母替代品,如社會、地球。
我們會等你真正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