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是什麼促使我教「快樂」這門課?
當時我在德州大學麥庫姆斯商學院任教已經超過八年。在那些年裡,我對於自己所教的課程(像是「顧客洞察」和「消費者行為」)的益處和切要性漸漸感到不安。並不是說我認為這些課程無助於我的學生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或是促進他們所屬的組織達成目標,我的不安其實是根植於更富哲學性、也更為實際的問題:我不確定自己是在幫助學生過更快樂、更滿足的生活。
我知道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並不會自動轉化成快樂和滿足,而對我來說,教育的首要目的顯然應在於幫助大家去過更快樂、更滿足的生活。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最終不能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這個制度能有多好?我懷疑我開的課─或者就這一點而言應該說是商學院所開設的大多數課程─幫助了我的學生去過更快樂、更滿足的生活,而這令我心中難安。
懷著這種擔憂幾年之後(基本上是直到我獲得終身教職),我決定要做點什麼。我開設了一堂課,目標在於給學生機會來討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快樂滿足之人生的決定因素?我知道我並沒有全部的答案,但仍然覺得給予學生機會來討論這個問題要勝過什麼都不做。
最初開這門課時,我不確定這門課會有多成功。許多同事認為商學院學生過於講求實際、唯利是圖、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對「快樂」和「滿足」這種主題感興趣。然而從一開始,選修我這門課的學生就超額。事實上,我在第一次教這門課時榮登全校的「當月最佳教授」。下一年我入圍了「全年最佳教授」,而且不久之後就得到了在我教過的所有課程中曾獲得的最佳評價。關於這門課的消息一旦傳開,我開始接到邀請去各公司演講。目前我是「全食自覺領導學院」(Whole Foods, Academy for Conscious Leadership)的講師之一。
直到二○一五年夏天,我在「麥庫姆斯商學院」和印度海德拉巴市的「印度商學院」所教過的學生人數只有一千多名。到了二○一五年底,這個數目大幅增加,在二○一六年一月一日達到不可思議的十萬名!此一巨幅成長的原因是該課程的網路版在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上線,在全球最受歡迎的「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平臺」(MOOC):Coursera。該課程自上線以來就一直高居Coursera課程的前十名,最近被class-central.com(一個第三方資訊入口網站)評為二○一五年的最佳MOOC課程。直到如今我都還經常收到上這門課的學生寄來的電子郵件,感謝我開了這門課。最近有一個學生寫道:「上星期我又重新再上了一次這門課。不是因為第一次上時太難,而是因為這門課裡的資訊太多,似乎有必要再上一次。」接著又寫道:「單是說『這門課非常有用』還太輕描淡寫。」另一個學生寫道:「『快樂課程』可能是發生在我人生中最棒的一件事─我可沒騙你!我本來就對生活充滿熱忱,而在上過這門課之後,我立刻感到我度過人生每一天的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另一個學生則說:「這門課程迷人而且深刻,擷取了許多偉大教師、學者和哲學家的智慧,並且把這些真知灼見整理成容易理解、合乎邏輯而且切實可行的課程,以創造更多的個人快樂與意義。」該課程之所以如此成功有好幾個因素,包括我們深深渴望去了解「快樂」與「滿足」的決定因素,以及針對如何去過快樂滿足的生活在科學理解上的最新進展─這有一大部分要歸功於「正向心理學」這個領域。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許多學生由於上了這門課而感受到自己的快樂程度有了實際的改善。
當我剛開始教這門課,我的目標並沒有要改善學生的快樂程度那麼崇高,而只是希望給他們機會去討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什麼是快樂滿足的人生的決定因素?起初就連這個小小的目標都顯得難以達成,因為針對「快樂」並沒有標準教材。事實上,我甚至不確定該把什麼納入這門課裡。
為了想清楚課程內容,我決定去旁聽斯瑞庫瑪.勞歐教授(Srikumar Rao)所開的一門類似課程,當時他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經由勞歐教授要我們做的一項被稱為「內心對話」的練習,我隱約理解了自己何以漸漸變得沒那麼放鬆,而這份理解讓我對課程的內容及結構有了重要的領悟。
得自「內心對話練習」的洞見
「內心對話練習」需要你非常誠實地一連兩週每天記錄下心中自然而然出現的念頭。(關於做這個練習的說明請參見本書網頁:www.happysmarts.com/book/exercises/mental_chatter)這個練習若要成功,在記錄你的心念時千萬不要加以操縱,而想把心念帶往較正面的方向,也要避免在詮釋當日事件時試圖找到安慰或意義。這使得做「內心對話練習」和比較常見的記日記習慣大不相同。「內心對話練習」要求你完整記錄下你的負面念頭,因為自然出現的負面念頭並非由大腦任意製造出來、沒有意義、無關緊要的念頭,而是根植於深層的目標、渴望和價值觀。試圖用正向思考來壓倒負面的內心對話就好比用薄荷糖來蓋過口臭:這也許能夠治標,卻不能治本。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僅想要增進你的健康快樂,而也想維持這份增進,你就需要更深入了解是哪些目標、渴望和價值觀導致了這些負面的內心對話。
在完成「內心對話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內心對話要比我所預期的負面得多,這令我相當吃驚。在那之前我並未意識到在我表面的正向態度下潛伏著一個負面念頭的污水池。雖然這些負面念頭一直都在─擔心別人不夠尊重我,或是由於子女的表現不如我所願而感到挫折─但直到我做了「內心對話練習」,我才意識到其廣度和強度。
當我反覆思索自己內心對話的負面性(「我真的那麼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嗎?我對我的孩子真的那麼感到挫折嗎?」),我想知道自己是否是個特例。我懷著希望這樣想:也許是因為我平常太過正面,以致我的內心對話相形之下顯得格外負面。可是,萬一我的內心對話的確比別人的內心對話更為負面呢?(身為凡夫俗子,我自然希望別人跟我一樣悲慘。)
我巴望著勞歐教授的下一堂課快點到來,好讓我能和其他同學交換意見。令我鬆了一口氣的是,其他同學的處境和我相同:他們的內心對話也一樣負面。後來,等我自己開始教我的「快樂課程」,我就有了機會去逼迫學生做「內心對話練習」,如果「逼迫」是個正確的用語。而你也許猜到了,在勞歐教授課堂上出現的情況也在我的學生當中重現。
是什麼讓聰明成功的人苦惱?
在過去這五年裡,我有幸要求了將近一千五百人─絕大多數是聰明成功者─去做「內心對話練習」。我之所以決定去關注聰明成功者的不快樂,主要是因為我覺得他們的不快樂格外耐人尋味。按照定義,聰明成功者擁有高智商、更強的幹勁、優越的批判思考能力、較佳的工作倫理……等等,因此我們會預期他們更善於達成目標,尤其是重要的目標。而既然快樂屬於我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我們會預期聰明成功者應該比較快樂、比較滿足。然而,許多研究結果都顯示出聰明成功者並不比那些不如他們聰明或成功的人更快樂。例如,擁有大學文憑的人並不比那些沒有學位的人更快樂;事實上,一旦超出基本的學士學位,你的教育程度愈高,你可能就愈不快樂。就連我們也許會視為聰明成功者(或至少是聰明人)之典型特質的智力,跟快樂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使得有些學者做出結論,認為智力和快樂幾乎無關。同樣地,雖然在財富和快樂之間有著些微的正相關,卻並不像我們所預期的那麼顯著。而研究結果顯示出名氣對快樂的影響也很小。
為什麼聰明成功者能夠快樂卻沒有那麼快樂?或是應當快樂卻沒有那麼快樂?
我的同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班學生張玄奎(Hyunkyu Jang)和阿肯色大學行銷學教授羅蘋.索斯特(Robin Soster)針對這個問題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洞見,藉由要求一些聰明成功的學生去做「內心對話練習」。我們發現幾乎每一個學生都驚訝於自己的內心對話要比他們所預期的負面得多。平均說來,一般學生腦中自然出現的念頭中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是負面的。這和他們的預期形成強烈對比:他們預期自己的念頭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五是正面的。不過,這些學生的內心對話要比他們所預期的來得負面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而且在我看來是比較沒那麼有趣的一部分。比較有趣的部分和這些負面念頭的內容有關。
這些學生的負面內心對話主要落在三個領域:
●和自卑感有關的念頭
●想到缺少愛與親密關係
●想到缺少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