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當我審視這些學生不快樂的原因,我領悟到有關快樂的現有書籍沒有一本直接討論這些原因,但針對這些主題所做的研究卻很多。這些研究多半探討導致這三類內心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例如,和自卑感有關的念頭乃源自於喜歡跟別人比較(例如「別輸給鄰居」),而喜歡跟別人比較則是源於渴望比別人優越。同樣地,缺少愛與親密關係的念頭乃源自對人際關係缺少安全感,表現為「需索過度」(或「伴侶關係焦慮」)或「迴避」。同樣地,缺少掌控力的念頭乃源自對掌控的渴望以及想當個「追求最大化效益的人」─懷有難以壓抑的衝動想使事情變得更好。
研讀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於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何以在那些年裡逐漸變得不如從前快樂。我領悟到製造出這些負面內心對話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雖然不利於快樂,大多數人卻不願意拋開這些行為、目標和價值觀,尤其是那些聰明成功者。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所重視的另外一樣東西取決於它們,這樣東西就是「成功」。例如,許多人相信對優越感的需要─渴望成為最富有、最快、最強的人─乃是「成功」的一大決定因素。同樣地,我們相信能夠當一座在情緒上不受旁人影響的「孤島」乃是堅強領袖的重要特質,而成功會降臨在那些試圖掌控他人及環境的人身上。然而,其實並沒有證據來支持這些信念中的任何一個。舉例來說,雖然想要比別人優越也許會促使我們去追求目標,可是整體而言,若想達成目標,這種對優越感的需求反而是種阻礙而非助力。同樣地,世上最傑出的領袖在情感上並不冷漠,而是仁慈並且充滿同情心。對掌控的需求也有其限度,控制欲太強並非成功的最佳途徑。
換言之,我發現最好是拋開助長我們負面內心對話的那些行為、目標和價值觀,而用其他更具成效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來取代。這樣做不僅能使我們更快樂,也能增進我們成功的機會。
本書的架構:七大「錯誤」、七個「習慣」和七種「練習」
我把那些助長了負面內心對話並且減損了快樂的行為、目標和價值觀稱之為「遠離快樂的錯誤」。我使用「錯誤」這個字眼並不含有違反道德之意,而是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指出我們的不快樂往往是自作自受。因此,增進快樂的一種方式就是擺脫這七大致命的錯誤。相輔相成的做法則是培養我所謂的「迎向快樂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有七個,每一種都和那七大「錯誤」之一相對應。
因此,這七組「錯誤」和「習慣」就形成了本書的架構。每一章都由兩個部分組成:PART1討論一大「錯誤」,PART2則討論相對應的一個「習慣」。
除了這七個「錯誤」和「習慣」外,我也檢視了七種「快樂練習」,在每一章的PART2談及七個習慣時一併討論。這些練習是設計來培養那些習慣,並減輕那些錯誤的。
敞開胸懷和勤勉的重要
如果我學生的經驗可以做為參考,你會發現這七大錯誤和習慣中的大部分你都能出自本能地認同。亦即你會本能地發現這些討論能吸引你,關於這些錯誤為何會減少快樂,而這些習慣又為何會增進快樂。這並不表示你會同意本書裡所說的每一件事。事實上,很可能你不僅至少會不同意本書裡的某些章節,而且這些章節還會令你感到不自在。原因在於我們深深受到制約,會去表現出某些特質和行為(例如追求優越感),乃至於當這些特質和行為的正當性受到質疑,就會令我們感到不安。當你經驗到這種不安,我懇請你盡可能敞開胸懷。意思是說,假如你對某個特定的觀念感到懷疑,請不要立刻加以否定。我尤其要懇請你盡可能認真看待與每一大錯誤和習慣相關的練習。不妨想像你接獲上司或配偶的指示(這有時是同一件事)要完成每一個練習,如果這能有助於你完成練習。等你讀完這本書,你就更能夠評估這種種觀念和練習的價值。
如果你閱讀此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想體驗到快樂程度的提升,我懇請你勤勉地完成這七種練習。我發現敞開胸懷和勤勉這兩者的結合對於體驗到快樂程度的提升十分重要。在我曾教過的班上,在出席了每一堂課並且做完了所有練習的學生當中,有七成以上顯現出快樂程度有所提升。相形之下,在那些沒那麼用心的學生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在快樂程度上有所提升。
針對快樂的第一次測量
就算你對本書的興趣純粹是學術上的,而未必有意提升自己的快樂程度,我想你會感到好奇,想知道接觸到本書中這些觀念會對你的快樂程度產生什麼影響。為了在這一點上協助你,我在書中納入了所謂的「生活滿意度量表」,你可以在閱讀此書的三個時間點加以填寫。你將會發現這個量表所測量的快樂並非短暫的情緒,而是對於你生活情況好壞的一種反省評估,把所有的(或至少是大多數)事情都考慮進去。事實證明,此一量表所測量出的快樂一如我們所預期的和下列三種東西顯著相關:(1)神經學相關物質(像是血清素和可體松含量);(2)別人對我們快樂程度的評估;(3)其他的行為測量,包括婚姻關係的穩定程度2。因此,這個「生活滿意度量表」似乎相當可靠,首度刊出此一量表的論文至今已被引用超過一萬次就是很好的證明!
我希望你的快樂程度會因為本書而有所提升,我也希望你會發現另一件事,我認為是在追求快樂滿足的生活時一個十分令人愉快的面向:那些導向快樂和滿足的事物不僅使我們變得更好─更仁慈、更有同情心─也會使我們更成功。
【摘自《改變20萬人的快樂學》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