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

Come Closer: On Love and Self-protection

  • 作者:伊麗絲‧桑德
  • 譯者:梁若瑜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8/27

  • 定價:280元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86-96782-0-9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160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理/心靈勵志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前言


為什麼我們並非人人皆和別人共享充滿活力和關愛的人際關係呢?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人孤單過活,或人際關係中缺乏親密感和對彼此的真誠關心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我們利用自我保護策略來欺騙自己和在愛之中扯自己後腿。
任何從事心理治療的人一定都對自我保護策略不陌生,案主運用各種策略以疏離其他人、以逃避正視自己的人生,或以壓抑自己內在的感受、想法、知識或欲望。
多年下來,這些策略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佛洛伊德稱之為「防衛機制」(英文defence mechanisms,德文abwerf),認知治療法常談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概念,有時所指的是相同的事情。
就連比佛洛伊德早了半個世紀提出理論的齊克果,也曾注意到這種現象。他寫道,人類有一種特異本領,會自己混淆自己的知識(Kierkegaard 1989)。至於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齊克果並未深究,如今我們對個中緣由瞭解得更多了。

我們有時會利用手段來混淆其實再明顯不過的事情,或利用它們來疏離別人和我們的內在自我,我把這些手段稱作「自我保護策略」。我的「自我保護策略」泛指人類一切(有意識,或大多時候是無意識地)用來避免和其他人或自己內外在現實貼得太近的行為。
自我保護所牽涉到的,也可能包括戒菸,或在海上穿上救生衣。不過,我在本書想探討的自我保護策略,是我們用來讓自己與現實生活疏離的策略。有時候,這麼做可能是有好處的;有時候,則可能演變成問題。
你的感受變得令你無法招架時,如果自我保護能讓你遠離這些感受,那麼自我保護是好事。但要是自我保護策略變得僵化不知變通,且被允許(全然或只是局部地)無意識地擅自作主,那麼這相同的策略也可能演變成一大問題。
和內在自我的距離拉開到超出合理範圍時,我們的生活品質和活力都會受到影響,而我們要是和真實生活現況的距離太過遙遠,便無法看清生活現況,在生活中也會越來越不知所措。

譬如有一種自我保護策略是,運用你的想像力重新塑造外在現實,好讓你在看待你自己、別人或你的機會時,會把他們看得比實際上更好或更糟。另一種比較具體的例子是,你的呼吸不夠深,以至於無法真正感受到自己。
過去遭遇到艱難情境時,自我保護策略曾經成了巧妙的解決之道。如果你在童年時期曾不得不想出很多自我保護策略,長大成人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被自我保護團團包裹,根本無法和自己或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而且這麼一來,你便錯過了溫暖人際互動所可能喚起的內在綻放。
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激發身為讀者的你檢視一下自己的自我保護策略,並重新想想,如果拋開其中一種或多種策略,你的人生是否說不定能變得更豐富,如此你就能更靠近自己、更靠近你的人生和其他人,也從生活中獲得更多樂趣。
第一章 自我保護策略如何運作

我在這本書中所想談的自我保護策略,是我們用來疏遠我們自己的內心、疏遠別人,以及疏遠我們生活中外在現實的一些策略。從現在起,每當我使用「自我保護策略」一詞,所指的便是這些事情。
以下是自我保護策略的一個具體例子。

漢娜應徵某職位遭到拒絕了,她很難過,但此時此刻還沒有足夠精力去感受自己的悲傷,她選擇打開電視看一部懸疑電影,藉此忘掉現實。如此一來,便能讓自己從求職遭拒的現實中先跳脫出來。

這麼做並不構成問題,前提是她事後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和調適自己的悲傷,進而得以再度全然活在當下。然而,倘若這是她用來應付困難感受的唯一策略,倘若她從來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放鬆並感受自己此時的感受,那就會構成問題了。她將會時時都和自己處在疏離的狀態,而這恐怕會導致情緒上的壓力或導致缺乏發自內心的活力。要是她未能意識到自己正在疏遠自己的感受,就會演變成更大的問題,因為她將不會有機會改變這種行為。

大多自我保護策略在童年時期的初期便出現。在這個時期,年紀很小的孩子為艱難情境所能想出的最好辦法就只有這些了。日後,自我保護策略可能會變成無意識的,每當再遇到類似於我們童年時期未能妥善化解的危機情境時,這些策略就會自動啟動。
以下舉個具體例子做說明。

在依蕾絲的成長過程中,她母親經常心情低落,且常把自己所受的苦掛在嘴邊,依蕾絲聽得心如刀割。小孩子並沒有能力處理大人心中的絕望,而且得知自己的照顧者生活過得不好,也是很令人害怕的。所以,在年紀還很小的時候,依蕾絲就發展出一套策略,就是每當遇到這種情境,就趕緊徹底轉移話題,好讓母親轉換念頭,想想別的事情。
如今,她不明白為什麼她的孩子遇到困難都不來找她傾訴。她曾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他們的回答通常是,他們也曾試著要傾訴,但結果總是變成母親轉而談其他不相干的事情。

如果依蕾絲曾把親子間的對話錄音,她應該就能聽出,每次感受到或聽到身邊親人遇到難題或悲傷的事,她就會不知不覺地轉移話題。
如果我們常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使出這種自我保護策略,便會嚴重妨礙我們建立更深層的人際關係。
這種模式也許從前拯救了她的心理平衡,如今卻阻礙了親子間的信賴,如果依蕾絲能認出並正視自己的這種模式,那麼她在改變自身策略上便已跨出了一大步。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