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敏感是生命賜予我們的禮物
有些特質經常被誤讀成缺點,比如敏感。
覺得男朋友最近好像不關心你,你直說,對方告訴你,是因為你敏感;跟朋友聊天,覺得她不開心,你委婉表達,對方會說,你不要這麼敏感。
好像敏感是一種缺陷,是一個錯誤,這是對敏感的誤解。
其實,敏感跟任何一種特質一樣,都得用二分法去看待,並不存在完全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差,關鍵在於你怎麼發揮天賦,揚長避短,讓它變成一種優勢。
當然,你得先了解自己是不是個敏感的人。
一般來說,敏感的人有以下四個特點,這四個特點既是優勢,也埋藏憂患。
感知豐富 VS. 孤獨來襲
敏感的人更容易捕捉到細節,這些細節可能並不是環境中突出的特徵,會被很多人忽略,但敏感的人不需要特別留意就能感知並記住。
他們的觀察能力敏銳,比如賈伯斯,他曾花一個月的時間在上千種黃色裡去挑選一個他最滿意的顏色,儘管這上千種顏色對很多人來說毫無差別。
但這種豐富的感知背後懷有更深刻的孤獨,看到了別人沒看到的,察覺了別人沒察覺的,這往往意味著別人無法體會你,不能與你共感。
善於覺察情緒 VS. 被情緒困擾
敏感的人不單是對事物有更強的覺察力,他們也很擅長體察他人的情緒狀態,他們可能會從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中洞悉別人的心情,同時他們自己會比常人感受到更強烈的情緒起伏。
情緒洶湧而你沒能及時消化,就會陷入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情緒本身也是對個體的強烈刺激,這意味著敏感的人可能比一般人有更多的資訊要處理加工。
共情能力強 VS. 易受他人影響
正是因為對他人的情緒狀態敏感,他們才更容易做到感同身受、善解人意。這對他人來說是一種貼心的特質,但是對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成為困擾。
把感知的觸角越多地伸向外界,就越少對自己的關注,他們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都會把別人的情緒狀態當作比自己的更重要的參考標準。
考慮事情更全面 VS. 完美主義
感知到的細節多,自然會把這些細節納入認知框架中,所以敏感的人會把事情和人物關係考慮得更為全面,在行動之前反覆思量,小心謹慎。
人們常說無知者無畏,的確如此,考慮的內容越多,就越容易阻滯自己的行動,想保持完美,想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
其實,敏感這種特質並不是稀罕之物,每個人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場合和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但是,依然有少部分人屬於高敏感人群(美國的研究結果是占比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他們易感性高,且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這小部分群體到底遭遇了什麼才變成高敏感的人呢?
●有些人是天生敏感,氣質類型說指出,抑鬱質的人更為敏感且觀察細緻,這相當於老天在你出生時就賞給了你這碗飯。
●還有一部分高敏感的人是源於幼年的成長經歷,生活在缺乏溫暖的環境甚至冷漠的家庭中,他們從小就習得察言觀色,不去激怒自己的父母,用敏感來保護自己。
●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出於自卑,缺乏自信的人更有可能多觀察環境和他人,以避免出錯引起他人不滿。
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高敏感,最終都會導向一個疑問:怎樣才能不再這麼敏感?這種提問反映了敏感的人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他們感受到的訊息中,負面的內容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
所以,高敏感人群會急於擺脫敏感的特質,在他們看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不再敏感,甚至變得麻木和無所謂。
我卻覺得,敏感是一個禮物,讓我們脫離粗鄙和麻木。它給予敏感的人更豐富的感知,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體驗無限,看到生命和世界的更多細節。
作為一個高敏感的人,我覺得保留敏感的屬性是一種幸運。從經驗來說,不要去對抗高敏感,而是應該放大優勢,減少隱患,學會懷有敏感的觸覺,在這個世界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用積極對抗消極
敏感的人的確更容易關注消極面,看到花朵盛放,下一秒就會擔心它凋謝;開始一段戀愛,會從蛛絲馬跡裡探尋戀情告終的可能;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中,會對那些不友好的資訊格外警覺。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時間長了會扭曲你的認知。
你關注的消極內容並非全部事實,而只是部分或者其中一種可能,所以你需要不斷強化積極的資訊,這樣做至少會讓你的認知達成平衡。
我曾做過這樣的自我訓練,每當我受到環境中消極資訊影響的時候,我都會立刻去補充對應的積極的資訊,比如到了新環境中發現有人對我不友好,我會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同樣有熱情接納我的人,而不是讓消極的資訊占據我的腦海。
這種自我訓練就是要讓自己更全面地處理和加工資訊,不讓自己走向偏頗。
要知道,你感受到更多的負面資訊,並不是敏感特質的錯,敏感在放大你的視野,真正窄化你的是你對資訊的選擇和認知。所以,在認知加工之前,用積極面對抗消極面,才不會放任自己一步步走向徹底消極的局面。
不怕想太多,就怕想不透
敏感的人約等於多慮的人,因為接收了太多資訊,所以大腦常常不受控制地去考慮很多事情,這也是敏感的人很無奈的地方。我常聽人抱怨:我也不願意想太多,可是我控制不住啊!
因為覺得想太多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迫不及待想要壓制它,讓它變得可控。但事情往往適得其反,你越壓抑越想要控制,反而會更瘋狂地想太多。其實,你完全可以讓自己想太多,但前提是你要想透徹。
大多數人想太多是雜亂無章的一團亂麻,拎起來一個思考點,毫無邏輯地蔓延。當意識到所思考的事情非常複雜的時候,會選擇收回思緒,下一次繼續。
你來來回回想很多,就會越來越凌亂,你需要的是嚴謹地去梳理,把來龍去脈梳理清楚,你的分析和判斷是什麼,可能的結果是什麼。如果覺得很難想清楚,就寫出來。當你想的東西躍然紙上,你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在想什麼,以及下一步該怎麼做。
時間長了,你會養成想透徹的習慣,它往往花更少的時間,卻產生更有效的結論。
操控情緒
以上兩點可以讓你調整認知,也有改善情緒的作用,但針對情緒本身,高敏感的人必須明白一點:你可以操控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操控你。
高敏感族群的情緒很像擲骰子,結果是隨機的,可能上一秒遇到高興的事就開心,下一秒遇到難過的事立刻就切換到低落模式,這是常態。但你要知道,擲骰子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低落,如果被不適應的情緒左右,你要做的就是主動去擲骰子,扭轉到一個可以讓你情緒上揚的點數。
這可以叫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說是高敏感人的獨特優勢,情緒變化快,那就可以利用這個優勢讓自己快速調整情緒狀態。
遠離容易讓你敏感的環境
幾年前,我也有過不怕死的勇敢,總想著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對於那些會引起不適的情境和人,也會選擇迎難而上。
可以說,直面不足是能解決部分問題的,但並非全部。現在我承認並非所有事情都能改變,如果真的改變不了,那麼不如選擇規避。
遠離讓自己不開心的人、不高興的事總是沒錯的,這不是懦弱,而是在認清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後對自己的保護。
總不至於明明知道自己體質弱,卻非要淋雨,非讓自己去流感爆發的地方接受洗禮吧?高敏感的人也是如此,如果自覺在這個特質上很難有所改變,那就盡可能讓自己不暴露在易敏感的環境中。
從過往的經驗中總結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環境最容易讓你敏感,最讓你抓狂,然後適當迴避。這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
高敏感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可貴的,因為他們會比很多人更容易感知到美好;他們也是可憐的,因為敏感總被看成是一個糟糕多事的特點。
無論別人怎麼看待你,都要保留這份敏感,而不是變得麻木和毫不在乎,畢竟能洞悉這花花世界,隨時捕捉瞬息萬變的人生,才不算白白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