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活著盡是麻煩事
◎覺得與人見面很麻煩
應該有不少人覺得麻煩的事雖多,但其中最麻煩的是與人見面。面對他人容易緊張、對他人的臉色敏感、太在乎他人的人,越是感受不到對方好相處的一面,只會擴大對方麻煩、難纏的一面。
不僅是與人見面,連電話都懶得接,覺得講電話很麻煩。明明一通電話就可以解決的事,卻怎麼都不想打。
怕麻煩的人,很懶得自己直接與人見面交涉,總想委託誰代理。大多是小時候交由父母代理,結婚後由伴侶接下這個工作。
自己可以打電話直接說,偏要找某人來打。可以面對面說的話,偏要找某人代理去說。因為中間隔著一個人,所以會如同傳話遊戲般,很多時候根本談不出結果。然後,又不直接跟對方說,轉而埋怨代理人。夾在中間的人,只是幫忙傳話而已,卻落得被責怪的不合理下場。
有人老是依靠代理人,所以越來越不能自己交涉、自己行動。如此一來,就更覺得社會生活很麻煩。
覺得與人接觸很麻煩的狀況,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類型是,對接觸人這件事漠不關心、興趣缺缺,這種類型的人不管旁人聊得多熱絡,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專心做自己正在做的事。
對這類型的人來說,與他人扯上關係,本來就不是什麼開心的事,與人往來只會勞心傷神,沒有任何好處。
近來,這類型的人越來越多。然而,社會無法理解這種類型的人的特性,會以「與人交流是好事」的一般標準來期待他們。達不到期待,就責備他們「努力不夠」或是「連這麼平常的事都做不到」。
然而,這類型的人會覺得社會也管得太多了,就像對牛奶過敏的人說:「牛奶對身體好。」強迫那些人喝牛奶。
覺得與人見面很麻煩的狀況,還有另一種類型。在比例上,這種類型多出許多。那就是本身渴望與人接觸,也很享受與人分享心情、相互關心的樂趣,但見面時的精神疲憊感、煩躁感卻超越樂趣的案例。
與人見面時會感到精神疲憊的人,大多是太過於在乎對方。而所謂的「在乎」究竟是什麼?純粹就是不想讓對方留下壞印象的心理作用。不想被討厭,不想得到被否定的評價。反言之,就是抱持著想給對方好印象的心理,才會擔心對方會不會失望、會不會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
亦即,這類型的一大特徵,可以說是對他人的評價十分敏感。這一點與前類型大異其趣。前者不僅對他人漠不關心,對他人的評價也傾向毫不在乎。兩者正好成對比,後者無時無刻不擔心他人的反應、或他人對自己是否在意,偏執地認為沒有人會對自己有興趣,盡量不提自己的事。
換個角度看,對他人的拒絕或否定敏感,就是對自己沒自信,容易被他人的評價左右。強烈認為他人對自己只有否定性的眼光、所有人都討厭自己,所以與人接觸充滿不安與痛苦。
◎覺得努力很麻煩
在凡事都覺得很麻煩的狀態中,很容易看出另一個徵兆,那就是覺得努力很麻煩。在第三者眼中,明明有能力、有時間、也有機會,只要努力就能完成,卻不採取行動。明知堅持到底,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也能拓展機會,卻不肯去做,放任事情惡化,陷入無法挽回的困境。然後,絕望、放棄。
還不到身體不能動的憂鬱狀態,心情也還沒低落到谷底。不是不可能,就是不想做,無法跨過只有一點點高度的門檻。即便有他人為自己做好事前準備,只要跨出一步就行,也跨不出那一步。縮著身體,動也不動,逃避努力。即便周遭人都做好安排,只要去面試或考試,也不想去。
這種時候的心理狀態的特徵之一,就是先下結論,告訴自己橫豎會失敗,不可能成功。這個結論毫無根據,但內心就是會這麼想。既然橫豎不會成功,乾脆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做,這就是不想因徒勞無功而受到傷害的心理作用。
明明到某個時期都還能努力,卻逐漸無法努力,最後失速下墜的案例也不少。陷入無氣力狀態後,花幾年甚或十多年的歲月復元,也是常有的事。
處於什麼都不想做的狀態時,很多人會異口同聲地說:「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或說:「我沒有特別想做的事。」因為還沒有決定想做什麼,所以當事人覺得不知從何做起。還有另一種心境,就是不想做沒把握的事導致失敗。
以「失敗為成功之母」這樣的道理來說服他,也行不通。因為做實驗失敗也沒關係,但人生一失敗就會受傷,對凡事都覺得麻煩的人來說,沒有比受傷更討厭的事。
◎覺得把直立的東西橫擺都很麻煩
青年期是一生中最有活力的時期,卻也是最懶惰的時期。我母親常為我的懶惰嘆息,說我連把直立的東西橫擺都嫌麻煩。在青年時期,這種傾向似乎很容易變得更強烈。
孩子更小的時候,做起事來快手快腳,十多歲以後卻越來越懶得動,再加上有時不聽父母的話,看在父母眼中,就更認定這孩子是不想動。其實,並不只是這樣。
小兒科醫生最喜歡判定的病名之一,是「起立性調節障礙」。把沒精神的小孩帶去看小兒科,經常會被冠上這個病名。分別在坐著的時候與站著的時候量血壓,通常站著的時候血壓會上升十左右。但是,有起立性調節障礙,血壓就不會上升。原本,站起來時,為了確保血液可以流到腦部,末梢血管會收縮,以免血液往下流。但是,這種自律神經若是反應遲鈍,跟不上姿勢的變化,血液就會往下流。因此,有起立性調節障礙,站起來時會頭暈、早上會起不來、上午會精神不振、容易疲勞。
其實,有時候是在學校遭遇討厭的事,沮喪到爬不起來,也被冠上這個病名。這個年代的孩子,自律神經的發達趕不上身高的成長,多少會有不同程度的起立性調節障礙,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診斷。有憂鬱狀態或睡得太晚,身體醒不過來,會使起立性調節障礙更為嚴重。但是,這只是伴隨症狀,不是問題的根本,所以,再怎麼治療起立性調節障礙,也不能改善問題。
不過,總括來說,青年期的年輕人會變得無氣力、怕麻煩,自律神經等控制系統的發達趕不上身體的急劇成長,也是原因之一。三十歲世代、四十歲世代的人,體力和瞬間爆發力都在逐漸衰退中,卻可以活力充沛地工作,是因為自律神經系統發達,比較容易發揮與生俱來的能力。
十歲世代多少都存在著「覺得躺著比站著輕鬆」的生理性理由。
長時間看螢幕容易變成夜間型生活,使這種不利的狀況更加不利。非但起立性調節障礙會更嚴重,還會擾亂身體時鐘,陷入整天都恍恍惚惚的無氣力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