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沉默契約是什麼?
沉默契約就是你的人際關係中,未說出口的「規則」,來自於你不明說卻要責求他人的假設、期望和信念,它們會出現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隨著閱讀本書,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參與了好幾種沉默契約,有些契約可能已經就定位很長一段時間。最早期的關係對於許多行為、決定,以及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動機,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你將在這本書中,發現到童年經驗也影響了你參與的沉默契約。
沉默契約聽起來會像是這樣:「他的媽媽有權批評我的廚藝,但我不應該回嘴。」、「老闆沒幫我升職,他知道我不會要求。」、「我的女兒成績變好,所以我就不用管她的功課了。」這樣的默認可能會永久持續下去,而且由於恐懼、愧疚、義務感或厭惡衝突,這之間往往沒有經過討論。有時候,它們的持續有益而且管用,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它們對你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妨礙,而不是幫助。
因為你沒有大聲說出你的默認,人際關係就可能產生混亂。你相信別人了解沉默契約的條款,想法跟你也完全一致。試想,你說過多少次這樣的話:「他應該早就知道了呀!」或「為什麼我非得要跟她說那件事?」對於未說出口的事,你可能有一套想法,然而別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當你對別人做出沉默契約,你的做法就好像「大家對於這段關係有怎樣的期望,由誰來實踐期望,他們又『應該」』怎樣來實行」,都已經達成共識。有時候,即使你從未談論過自己的信念、期望和假設,這一切卻仍得到滿足,此時沉默契約可以和你的人際關係手牽手,愉快向前行。但是,更常見的是,你根本無法符合這樣的期望。有時候,雙方都察覺到對方的期望,卻不打算說出來。如果你繼續默不作聲,這些抱持的期望就將發展成為誤解、失望和戲劇化事件,這是因為你評估和回應關係,是根據對方在彼此不相符的沉默契約中,所表現出的配合程度。你覺得如果把問題搬上檯面會失去太多,所以往往盡量避免談論沉默契約,在這些情況下,因為擔心破壞關係,你便保持沉默,你甚至可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沉默契約,以及使得它逐漸滋長壯大,卻沒明說的信念和期望。如此一來,你便在沒有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同意他人某件事。
這些信念和期望是怎麼產生的呢?經常是來自你自己:「對於不符合標準的情人,我絕不將就!」、「我願意為子女犧牲一切。」、「事業優先。」這些內心的沉默契約會一直告訴你怎麼展開關係,要對別人抱持怎樣的期望;而且還會暗示你期望他人採取怎樣的沉默契約,以支持你對自己的沉默契約。更重要的是,它們往往會提供你如何行走人生道路的地圖,影響你做的決定、你接受或拒絕的工作,以及你建立的友誼和創造的家庭。
如果你辨識不出自己是誰、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以及為什麼重要等期望、假設和信念,你和自身的關係就會受到約束。不了解對自身所抱持的信念,就更難以揭露你和他人所進行的沉默契約。沒有這樣的認知,你假設別人已經看過你的人際關係規則手冊,並且同意遵守。因此,你會發現自己質疑其他人的行為,你會納悶:「他到底在想什麼?」,而其實你更應該自問:「我到底在想什麼?」
例如說,假設你剛找了一間新公寓,想和兩個朋友合租,你開始盤算大家要怎麼分擔房租,你選定的房間擁有可以使用的壁爐,還有景觀,而且是三間房間中最大的。室友認為你應該分擔比較多的租金,你卻不同意,因此引發劇烈爭執,幾乎讓合租成員破裂。後來,其中一個朋友問你:「為壁爐和較大的房間多付一些錢,你到底覺得哪裡不公平?我猜你也看得出來這樣才公平,只是口頭上就是不想輸。」這觸及了痛點,因為對方說得沒錯,你的確理解他們的想法,但你為什麼不肯讓步呢?這會不會是因為長久以來,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絕對沒有人可以佔我便宜)使得協商變得複雜了呢?如果你還沒承認心中有這樣的默認在,未來在你的人生中,你將經歷更多這樣的狀況,你可能誤以為這只是單純的意見不同,但稍稍追根究柢,你會發現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是怎麼出現在你和別人的互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