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審視若干心理學理論,可能有助於你釐清沉默契約是怎麼呈現的,你的兒時經歷,會隨著長大成人而不斷強化堆積。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始於一種對父母的印象所發展出來的感受,進而影響我們看待世界並與其互動的方式。如果人生的最早期階段,父母以關愛的方式回應你,傳達到你身上的會是肯定、贊同和接受,你就會認為自己有價值、本身很珍貴。日後,你很可能會有一種健全的自我感覺,並且和他人積極互動來表達出這一點。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內化的是嚴厲、非難、分離和拒絕,你很可能會對自己發展出較為負面的感覺,並且憂慮該對他人抱持怎樣的期望。通常你內化的事物,是來自生命中重要人士的一種矛盾的行為結合,舉例來說,一個人可能對你關愛,卻又同時過度挑剔。這種反差讓你混亂,難以整理出對實際自我的感覺以及對別人的期待。你可能會產生自己被愛,卻不是真的被接受的想法。
有些心理學家提出,若在自我觀念的強化過程中,並未受到早期照顧者的贊同和回應,你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假我」,希望能夠得到更加肯定的回應。某種程度上,當孩童開始適應群體,讓行為符合可接受的互動準則時,行為發生變化相當正常。然而,在極端的形式中,這樣的發展可能意味個體被翦除自身的本質面貌,終其一生都過著未表達真實自己的生活。
了解沉默契約時,之所以要提到這些特定理論,是因為克制自己真實的希望、信念和期望,並且內化他人的期望,正是自我產生沉默契約的所在。有時候,它們之所以形成,是因為需要持續表現出從早期人生開始發展的假我。當你被導向認定真我並不恰當或沒有價值,就可能發生這種事。例如,假設你和自己的沉默契約是,你對於「個人獨立」方面絕不讓步。這樣的默認事實上可能反映出真我所渴望事物的對立面,你真正渴望的是去依靠真正愛你的人。但要是最早期的經歷讓你覺得倚賴他人可能會被拒絕,或不被認可,你可能發展出一種對於絕對獨立的堅持,以保護自己免於失望,不會被真正想要依賴的人拒絕。
當兩個人把內化的早期不同經歷遺留物,帶進成年後的交往關係中,可以想見雙方對於如何互動和理解對方行為,很可能意見相左。這些殘存經歷促使你形成和自己的沉默契約,又進而成為和別人沉默契約的一部分,從而固化了你早期發展中經歷和互動所受到的衝擊。
同樣值得考量的理論還包括,人傾向接受多世代傳承的家族聯繫模式。這種「多世代傳遞歷程」可能影響你發展出單獨自我感的能力,但也可能引導你如何和他人互動。有時候,父母可能脫離傳統的家族模式,對子女(直接或間接)傳遞出關於聯繫、情緒表達和回應的其他選項。如果你吸收了這些變化,可能發展出較為單獨的自我感,並從這些模式得到較多自主性,進而把這些不同遞交給子女,並且繼續傳承。當然,世世代代的家族成員對於家族慣例可能會經歷到不同程度的堅持,有些人可能會比其他人更加執著,傳遞模式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比方說,如果你的家族傳遞著無論如何都應該保持婚姻的觀念,經過好幾世代,家族成員都遵從這個規則,而你的姪女坎卓拉被自由奔放的母親帶大,現在離婚了。許多家族成員的反應是不以為然,甚至是憤怒,把坎卓拉當作被逐出家門的異類。另一方面,坎卓拉卻因為拿出勇氣,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而如釋重負。坎卓拉在成長過程中,見到媽媽做出個人決定,促使她可以不理會家族的需要,而考量自己的需求,做出自認對自己最好的行動。這個例子說明了世代家族傳統對於婚姻感和處理方式的長期影響,以及個人從傳統分辨出自我的能力。父母不是唯一的影響者;你、兄弟姐妹和父母可能受到已樹立多時的多世代家族體制影響,這表示支持的沉默契約可能也參與其中。然而,當家族成員區分出自我,沉默契約往往隨之碎裂,有時更造成家族衝突和紛爭。
隨著目前所處的人生階段,有些沉默契約可能會顯得更有意義。例如,在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時,你會對於學業、職業、友誼和伴侶做出影響深遠的選擇。你的沉默契約可能充滿各種期望,像是人生應該怎麼展開、應該和誰成為伴侶,而伴侶和其他親密人士應該有怎樣的舉止表現。但是,到了後期,像是步入中年之後,你的需求、願望和期望可能已經改變。此時,你可能已經經歷過改變對自我和對他人期望的情況,舊時的沉默契約很可能不再適用。事實上,沉默契約可能妨礙了你的人生新目標,迫使你評估舊時契約,並加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產生一種並不全然了解,也不曾特意去檢視的不安情緒,它卻會推著你想要對人生做出一些改變。
到了人生後期,你可能會比較不受沉默契約拘束,你可能遇過非常直率表達意見的年長親戚,他們會說出想法,毫不客氣地評論家族談話。有時候,這是因為他們所在的人生階段已不再那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不管是無聲或明確的期望都不在意。擺脫自身的沉默契約之後,他們可以更坦率地發言,用不著因為恐懼而苛求自身言論。
人們如何和為何做出目前行動的各種理論,讓我們了解何謂沉默契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在我們的人生中展現。記住這些觀念,這將有助於你了解自身沉默契約的根源和影響。
隨著深入本書,你將看到如何展開有效的「消除隔閡」對話,進而擁有較為健康的人際關係選擇,書中所提供的工具十分有用,如果你曾經出現以下狀況:
● 不再努力解決事情,因為就是不想管了。
● 為了追求更高調的工作,不斷放過其他機會。
● 注意到在個人所有的關係中,有反覆出現的問題。
● 曾經被你自以為真正了解的人背叛。
● 經歷過和好友逐漸疏遠的經驗。
● 認為和兄弟姐妹之間的問題無法克服。
● 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也要避開正面衝突。
● 維持著麻煩的交往關係,以避免孤單。
● 為了升遷,掩飾真正的自我。
● 不願讓人傷心,所以和對方結婚。
● 明知該對孩子說不,最後卻說好。
如果你像大部分的人,這些問題(還有更多)會是你忽視或不去談論,以避開衝突的地雷。我們很少有人會期待衝突,只是避免衝突不見得一定會帶來和平。就某些情況來說,這樣的閃躲甚至會造成危害。當出於恐懼而保持沉默,你只是延後必然發生的事,就好像不去理會星星之火,如果及早出手可以輕易把它撲滅,但如果久久不去理睬,就需要出動整支消防隊了。更糟的是,在每一段關係中,你可能都容許眾多的沉默契約任意滋長,最後導致森林大火。而當你想要避免的是內心衝突,那火勢還會蔓延下去。
在我們探究沉默契約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在生活時,你可能會在這些故事中見到自己,你將會見到孩童時期的關鍵經歷、內化來自家人和他人的訊息,以及成年發展過程所面對的各種挑戰,是如何影響了你所創造的沉默契約。本書隨後章節所列出的故事和訓練,將協助你辨識出你和自己,以及你和他人的沉默契約。如此一來,你就能找到處理的策略,如果願意,再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