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要有危機意識
「母親總說我不會出人頭地,因為我做事拖拖拉拉……我說,『妳等著瞧吧。』」
──美國喜劇演員/茱蒂.田努塔
回到我偷閒去拉古納海灘那天,當時我決心仿效小說家約翰.葛里遜,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就寫作。
事與願違。我大概持續了兩週,忙起來之後就停了幾天,等我回神時,寫作計畫又被我束諸高閣了。
後來以為身體出狀況,我才擺脫老毛病,改掉拖拖拉拉的習慣。
因為呼吸道感染,我病了好幾個星期,我卻硬撐。因為我有地方趕著要去,有人需要我,我只能暗自希望身體痊癒,可惜沒有。
某天早上我病到無法下床,有個朋友緊急送我去掛急診。醫生檢查過,又幫我照了X光之後,說我得了黴漿菌肺炎。開處方時,醫生問,「妳怎麼這麼晚才來看醫生?」
我迂迴地說自己很忙,他聳肩說,「妳很幸運,我開阿奇黴素,只要十天妳就會好多了。但這只是警訊,如果妳再不好好照顧自己,身體會做更嚴重的事情引起妳的注意。」
這句話不啻是警鐘,但是要等到幾週後,有個夢境「下載」(下一章再詳述),我才徹底醒來,不再拖延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將「有一天要做的事情」轉成「今天就做」。
你延後了哪些事情?
「所謂的人生,對我們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場漫長的拖延。」
──美國文壇大師/亨利.米勒
問題是我為何拖延自己的願望?多數人為何延遲真正想做的事情,儘管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會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我們沒這麼傻,對不對?結果我們繼續拖,樂觀地以為往後就有時間了。
有個年輕父親傑夫告訴我,「我不再做白日夢,太痛苦了。我就低著頭,一天過完一天,盡力就好了。」
媽啊,我再繼續追問,他說,「我愛老婆、孩子,真的,但是人生不如我的想像。我們夫妻都有全職工作,一個兒子身體有問題,沒辦法睡整夜,所以我們只好每天忙個不停。也許某一天,我會有做夢的餘裕,但是連短期的未來,我都無法想見。」
傑夫的故事就是許多人對我說的話,「我不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眼前就有太多義務要承擔。」
這就說到本書的精髓,許多人都認為自己不是人生的主人,也無力改變。「這就是人生。」他們告訴我。
錯,人生不是這樣。沒錯,有些事情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例如孩子有特殊需求,例如父母得了老年癡呆症,例如公司破產害我們失業。
如同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維多.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中說,「人類的一切都能被剝奪,唯有一項例外,這也是人類最終的自由──你可以選擇因應環境的態度,選擇如何面對。」換句話說,我們也許無法控制生命的變化,卻能控制如何應對,你其實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也許你無法改變形勢,但可以改變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