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都是你害的」
以這一句「都是你害的」,勾動他人不安和罪惡感,讓別人以為真的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抱有虧欠及補償心態,以順從或討好,來令受害者情結個體滿意,以消解自己無法調節的各種混亂、衝突、複雜的負面情緒。
「求求你⋯⋯可憐我吧!」
這一句話,是最能釣起同情心氾濫的人,那種心中總是不分青紅皂白,也無法理性以邏輯思考前後因果,只要看見或聽見別人可憐狀,就不由得泛起同情情緒,想要為別人解決困難的拯救者。因此,面對那些有受害者情結的人,發出的弱者訊號,就一定會上鉤,覺得應該要幫些什麼或給些什麼,來讓對方好過一點兒。因此,常守不住自己的情緒界線和關係界線。
「是的,你說的是⋯⋯可是⋯⋯」
這一句話是受害者情緒的人,最容易出現的推卸自我責任語句。當旁邊的人想要給予意見或建議,或是一些資源指引,希望他改善自己的處境,或調整那些生活難題時,受害者情結的人,便會有許多推托之詞,不是說這行不通,就是說那沒辦法。
這不僅是加重自己無能為力的受害感,同時也藉此挫敗別人,讓別人只能順由他們要的東西給,繼續承擔他們的生活需求,並且放棄期盼要他們改變的意念。最後,就會是兩人皆在關係中,持續性的無能為力,一個繼續推掉自我責任,一個無法拒絕,持續的接不屬於他的責任。
「你怎麼可以負心於我」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把自己的信任放得很大,自我中心主觀的認為,只要是他給予信任的,都不可辜負他、拒絕他。他們害怕被拒絕、被辜負,來自他們無法調節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而把自己的失落感和失望,視為一種巨大、致命性的傷害。
這是來自內心的幼兒人格,心理年齡仍在三、四歲那種害怕無依,等待被重要客體照護的狀態裡,因此就容易誇大不被滿足、不被關注的落空感,對他人懷恨在心。因此,他們在關係互動中,就容易以此話語來做為他們遭遇受害的控訴和指責。
「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你沒有看見我是這麼弱小和孤單無助嗎?」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常出現恃弱而驕的現象,以自己的弱勢來做強勢的訴求,好似自己弱勢,是全天下的錯,也是全天下的責任。他的行為讓人感覺此人雖為弱勢,氣勢上卻一點兒都不弱,反倒壓迫了別人,認為別人應該要服侍他,為他的需求付出心力。這種因為自卑,而反彈出的自大,以致對別人頤指氣使,是受害者情結的人很常出現的行為。若是對應到了情緒界線不清楚、混淆的人,就易受其操控,為了使他滿意、無怨言,而讓自己不斷的被其濫用及使喚。
「這世界對我有敵意」
受害者情結的人,會以這世界對他有敵意,使他不斷經歷被人欺負欺凌,來讓別人覺得他一直承受被傷害的處境。然而,他所認為的這世界有敵意,是來自他先以敵意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怎麼看,都覺得別人在為難他、欺負他。例如:超商店員沒有對他微笑打招呼,就被他解讀是看輕他、漠視他的舉動;公車司機過站不停,都是為了欺負他,不讓他上車的鐵證;餐館一直不上他的餐點,就是忽視他。
就因為受害者情結的人,時常以敵意解讀他所看見聽見的外界,當他帶著大量的懷疑、不信任,及對敵意的擔憂,顯示出強烈不安時,就容易勾住人想要盡一切可能保護他,避免讓他受傷受怕,而陷入不斷受他支配左右及控制的陷阱。
「你一定會傷害我、辜負我」
這句語詞,不僅是預設了立場,也在告訴被預設立場的人:「你必須很努力、很賣力的證明你不會傷害我、辜負我,不然我不會相信你」,因此受這一句話勾住的人,為了不讓受害者情結的人失望、受傷及難過,就要反覆性的一直保證、一直承諾,並且再三受各式各樣試探,來印證自己絕對不會有所辜負、有所背叛。然而,這也掉入一場可能很難跳脫的心理操控,只要不停的以懷疑及不信任的態度,用不安焦慮的情緒,就能讓另一個人為了不要成為傷害和辜負的加害者,而必須不停的安撫及因應各種考驗,被動地接受一次次的測試。
「一切都是別人(你)的錯」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完全沒有歷練過自我負責是什麼,內心仍處於幼兒心理年齡的狀態,以凍結的永恆兒童心靈抗拒承擔,並索求保護及滿足。當自己無法得到滿足及安撫時,並不會看見自己要對自己的需求負起什麼責任,也無法學習自我安撫內在情緒的方法,自然就傾向怪罪別人,把自己生活遇到的挫折和缺失,歸咎於別人的阻攔或是不成全。
如果剛好遇到自我強度也一樣不完整,同時又傾向自我譴責、自我控訴的人,就容易在受害情結者的怪罪中,失去理性邏輯判斷,無法從客觀角度理解事實,落入被怪罪的漩渦中,不可自拔。那麼,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只要以不斷怪罪的方式,找到會自我譴責,視自己為加害者的人,就不用真正的負起責任,什麼都可以順利的推給這個凡事都自我歸咎的人,也算是非常互補的拍檔了。
「我是這麼完美、這麼好,別人卻傷害我」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心中很害怕被別人指為不好或惡質,非常怕被給負評,所以才會一直把人生問題歸咎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不好,都是別人造成的。
就因為如此害怕自己會被說為不好,他們會更加的強調自己是這麼好、這麼善良,來顯示他們是完美無瑕疵的。他們想以這樣的說法來獲得別人的接受,甚至保護(像是在保護可愛珍貴小動物的概念),來引誘不忍心他們受傷受害的人,為他們挺身而出,成為他們的靠山及依賴。如果,恰巧遇見想要當聖人英雄或聖母的人,想藉著無微不至保護及照顧他們,來成就自己需要的價值感、非凡感,那麼就會進入這一段操縱型的關係,一起合演這一齣英雄救美,或聖母救贖的劇本了。
「如果連你也不幫幫我,我會完蛋,我會死定了⋯⋯」
這是受害者情結的人最後會使出的奪魂鉤,如果想操控的對象,一直沒有如他所願,為他擔任起生命的責任任他差遣,也沒有為他擺平生活的難題,並且對他的哀求不予理睬,這時候,受害者情結個體就會以強烈,帶有威脅又哀求的口氣告訴對方:「如果你不幫我,不給我,我就會⋯⋯」
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小孩在想要糖,或要媽媽買玩具給他時,用這樣粗糙又曖昧的方法,實質又帶些控制欲的暴力性反應,威脅著照顧他的大人。我們就可了解到以這種方式在進行人際溝通的人,並未長大成熟,還是以那種極具控制欲的自我中心角度,霸道的要他人滿足及供應。所以,有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雖是自覺處於弱勢,但若性格上具有暴力、控制欲、自我中心、情緒性⋯⋯等等不成熟特質存在,他們的攻擊性及威脅性往往會讓周圍的人招架不住,甚至也不惜以性命威脅,就是為了達到控制對方,滿足需求的目的才會罷休。若是操縱的過程,慢慢演變於此,那就不是在兩人的關係中,可以處理的,往往還可能要涉及到通報警察、救護、醫療、法律等等的機關,才能因應當中的混亂與後果。
有著受害者情結的人,其認知思維、情緒模式、行為反應,在成長的過程不斷的引發、不斷的運作,若是生命階段的人生任務發展,沒有來得及矯正或修復其受害者情結的心理扭曲及失衡,那麼「受害者情結」,可以成為個體偏執人格的一部分,也就是成為這個人的一部分,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不是說調整就能調整。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我們遇見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時,你要做的是如何能來得及辨識、建立好自我界線,保持適當的距離維持互動,而不因情感羈絆和糾結,造成自我的迷失和混亂,以致出現失衡的關係,受其任意的控制及擺布。
要能即時拉出心理距離,適時的畫出關係界線,不受對方以心理遊戲進行情感操縱對你下餌,就需要你有自我認同的力量,懂得清晰而理性的分辨問題的處理,必須有其邏輯及理智的步驟,而不是以情緒操弄及威脅就可以達成目的。
往往對人類情緒越陌生、越無可奈何的人,通常也是對自己的情緒最無法調節及統整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最容易受別人情緒威脅而被情感操控的。大腦的理性思辨,及冷靜分析能力,總在情緒混亂及糾結時刻,無法及時介入運作,只能被情緒充滿恐懼及焦慮的想像牽著鼻子走。
對情緒調節有障礙的人,會在我們越需要清晰理智時,越受情緒綁架及操控。不僅是常被自己的情緒壞了重要大事,也常被他人的情緒恐嚇利用。如果不能理性、冷靜、眼界清晰的來面對人際互動中的諸多詭詐曖昧,那也就沒有機會可以從迷魂陣裡,保全自己的三魂七魄了,遲早會被別人釋放出的情緒鬼魅嚇破了膽,也莫名其妙地交出了自我的主體,任其附身佔用了。
而之所以那麼困難讓個體意識自己有「受害者情結」,進而鬆動、解構及落幕,正因為受害者情結個體內在的情緒常處於失調和失控的狀態。在過去童年時期,他們缺乏情感的陪伴和安撫經驗,也缺少安全的依戀者(重要的主要照顧者)提供給他們的安全信任感受,相反的,還時常破壞他們內心的安全平穩,以極端的管教或對待方式,給予既矛盾又錯亂的關係經驗。
自小在充滿混亂及痛苦環境長大的個體,都沒有足夠的正向情感經驗累積,對自己和對外界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自我認同,於是,「錯誤的認同」因此產生。
「錯誤的認同」意指個體透過外界的他人,來認識自己是誰的發展階段,因為他人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負面情緒或攻擊敵意,而錯誤認同自己為惡、為不好的存在,更因此出現了自我分裂;一部分的自我,錯誤認同自己為不好、糟糕和壞,另一部分的自己,只好理想化的期待與想像自己的完美。若沒有在生命成長歷程,獲得機會去調節、疏通及接納真實的自己是誰,那麼這分裂的自我,可能會一直存在,也造成個體一輩子的自我衝突,深陷在情緒痛苦不可自拔。
正因為無法接納真實的自我,加上心底深處的自我輕視、自卑感、自我厭惡這些林林總總複雜又錯亂的感覺,受害者情結個體都會有不同數量難以處理的情緒議題。他們的情緒繁雜而紛亂,像是一團團的毛線球纏繞在他們內心,難以找出線頭抽絲剝繭,也無法像斬亂麻一樣,一刀劈開,乾淨俐落,總要在混亂看似沒有頭緒中,慢慢的找出情緒糾結的癥結處,也就是情緒傷痛的傷口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