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職場叛逃者的心路手記:唯有誠實,能幫助我們活得更像自己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作者 曾彥菁
中年離職,轉身離開後的風景會是什麼?相信這是許多辛苦上班族,不時會在心裡想像的畫面。想像歸想像,卻離真正踏出的那一步遙遠,總是害怕放棄了,前面的累積變成一場白費。
作者金江美在鄰近四十歲之際,毅然離開打拚了二十年的廣告業,不為轉職、不為家庭,只為自己,好好生活。《下半輩子,不再為工作而活》就像翻開金江美的日記,一探沒有工作後的第二人生,新鮮、迷惘、疲倦、享受,一切不一樣的細細感受。
職場叛逃者的內心掙扎
我也是在二十六歲時離開職場,轉作自由文字工作者,雖然離職時的年紀相差了十多歲,但過程中的感受像極了金江美的經歷。
首先是離職時的痛苦,金江美說自己就像燃燒殆盡,若吹起風,也僅剩雪白的灰燼。
現代職場,無論哪個國家,什麼產業,哪個職位與世代,都是有同樣的困境——超時超量的工作、複雜的人際、僵固的規則,以成就工作為第一優先,卻忽略了重要的人。讓我們忘記了,人類本來是為好好生活而工作,卻犧牲全部的人生在工作。
於是我們看見一個個「職場叛逃者」從體制中逃離,他們往往是在職場中相當努力,甚至努力過頭的人,一不注意把自己燒完了,於是轉身跳向另一個極端,全然脫離一切體制。那個心情是:「既然以前已經這麼努力了,現在是否可以稍微偷懶一點,活得更像自己一點?」
一開始都是輕鬆愉快的,週日晚上不再因明天要上班而恐慌、不需要每日化妝打扮、可以慢慢品嘗一頓優閒早餐。但離開主流終究會面臨挑戰,原本支持離職的朋友紛紛關心起你的下一步、沒有了名片,你突然變成了沒有身分,不知如何介紹自己的人。
「與意識無關,是習慣操控了我。習慣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甚至殘忍。」剛離職的金江美還是習慣在上班時間醒來,即使呼喊身體再多睡一點,習慣還是輕易地輾壓掌控。不只是生活習慣,包含我們過去以位階收入評斷一個人、設立目標後鞭策自己奮力達陣、忙到沒時間陪家人等等,都是離職後需要重新思索的價值觀。
叛逃者看似擁抱了自由,事實上與主流價值、過往慣性的拉扯,都是他人看不見的內心掙扎。
人生危機就是一種提醒
我們可以將金江美的改變,視為一場「中年危機的轉型」,她在學生時期就心生嚮往的廣告業,努力奮鬥了二十年升上中階主管,也許再拚一點就能當上高階主管。但當她環顧四周,卻發現這個地方好陌生:「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這個提問改變了她的人生,決心誠實面對內心。
許多人依照著主流社會的價值,一路讀書升學、就職工作、結婚生子,乖乖完成「必修學分」,卻發現人生不會因此有獎勵,快樂也不會由此而生,因而開始迷惘,懷疑自己的一路選擇,發現手上的牌好像沒有一張是自己想要的,最後變成中年危機。
事實上不只是中年,年輕人也有所謂的「青年危機」,如我這一輩的三十歲世代,在「三十而立」的期待下,也常懷疑著我們該照著社會的常軌走,還是去追逐內心渴望的熱情?萬一失敗了,我們又該怎麼辦?
所以對於自我與人生的懷疑,從來就不會因為歲數增長而自動消失,青年、中年乃至老年,都沒人對於人生有百分百肯定的答案。危機若是常態,我們也不必總是恐慌,誠實面對心中感受,不壓抑不欺騙自己,讓那危機帶領,去看見內心想告訴你的方向,危機就真的能變轉機。
就像金江美想起她年輕時最喜歡畫畫,跑去書局買了插畫書與寫生簿,拿出以前到歐洲出差時買的美麗色鉛筆。「平攤開二十四色的色鉛筆,發出一道彩虹般的光芒,那道光映照進我的內心。」看到這一段描述,我們都能感到一陣希望,只是微小的一幕場景,卻是生命重新甦活的奇蹟。
倦怠與迷惘,就像一記醒鐘,唯有誠實,能幫助我們活得更像自己。專注於你真正在乎的,選擇你真的想要的,讓內在之聲成為前進的路引。
這輩子請為自己而活
金江美就靠著寫文與畫畫,偶爾接些企畫案,到朋友的公司幫忙,領取不固定的「零用錢」,以自由工作者的姿態活了下來。
後來的故事更神展開,她跑到日本學語言、學畫畫,作品在藝廊展出,意外以兩萬日圓的價格售出,正式成為一位畫家。幾個月後,她又前往紐約,浸淫在藝術的薰陶裡,每日逛畫廊、美術館,在街廓的咖啡廳感受生活。
午後的美好陽光,不再只能透過辦公室的窗戶偷看,能在樹下大剌剌地享受,擁抱那平凡卻也難得的幸福。叛逃者沒有想去哪裡,就只想這樣舒舒服服曬太陽。
這份幸福也許就是因為走過前面辛苦的二十年,交付了全部的時間與心力,重新贖回生命的決定權後,才顯得珍貴且重要。
正如金江美體悟到:「離開公司後,我的生活標準更明確了。我的人生主角是『我』,這樣就夠了。無須背負深厚的哲學,未能悟出自我成長之道也無妨,我只需收集適合自己的參考資料,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讓曾經掉入工作深淵的我,現在可以變得愉快、享受生活;曾被壓抑的心情能輕鬆哼唱歌曲;像個散漫的孩子到處遊玩、發揮好奇心,這樣就夠了。」
不只是下半輩子,不再為工作而活,希望你這一輩子,都可以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