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不如自己一個人還更好」
秀智說她要和男朋友分手,因為男朋友做出了和她非常討厭的父親相似的舉動。秀智是看著喝醉酒的父親毆打母親的場景長大的,所以她下定決心「我絕對不要和像爸爸一樣的男人交往!」,沒想到卻在男朋友的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男朋友喝醉酒的話就會惹事生非,說隔壁桌的人在看他、鄙視他,喊著「有錢了不起啊!」,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別人表現出兇狠的樣子。
「我認為和那種男朋友分手是對的,但如果妳不先認可妳父親的話,下一次很可能又會遇上一模一樣的人。」我這麼說道。秀智聽到這番話後非常生氣,竟然要她認可那個光是想像都覺得很可怕的父親?站在秀智的立場來看是完全無法理解的。
這不是叫妳無條件接納妳父親的意思,而是要妳好好療癒並理解那段期間以來因為父親而十分疲憊的自己,這才是我所謂的「認可」,並不是要妳就這樣寬恕他,是希望妳能從心裡那個名為「父親」的包袱之中獲得解脫。
秀智因為遇到和父親很像的男朋友而煎熬著,但她選擇開始療癒、理解、擁抱過去那個因為父親而受傷的自己,她說當她真心誠意地輕拍自己的心之後,父親的模樣也開始慢慢地顯現出來。
父親在小時候被爺爺和奶奶拋棄了,他深受憂鬱症所苦,儘管如此父親還是為了家人努力、認真地生活,過去這段日子以來腦中都只有浮現父親不好的模樣,但現在會覺得父親也很可憐,變得能以更立體的角度看待父親。
秀智最終和男朋友分手了,其實她男朋友那些扭曲的言語和行為同樣起因於在父親那邊受過傷,男朋友也有著和秀智一樣的傷口,秀智就是被他那副和自己相似的面貌所吸引的。秀智在療癒和擁抱自己的同時,漸漸地擺脫了內心的包袱,也稍微能夠理解父親及分手的男友了。
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教授表示我們的大腦裡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所以我們會做出反映別人行為的舉動,也就是我們具有讀懂別人想法和情緒的本能,這不單純只是「知道」,而是能夠「共感」,光是看到別人的肢體動作或聽到別人說話,就會感覺像是本人親自做出的舉動一樣,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嗎?我們和在人生過程中最常見到的人──父母變得越來越像,我們和父母變得越來越相像,也和與父母相似的人交往。
「我因為太討厭爸爸了,所以找了個和他完全相反的人交往。」就算是說出這種話的人,說到底還是把父母當作基準來尋找與其相反的對象交往,因此就「受到父母影響」這方面來看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管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還是都會被父母影響的。
接下來是大學生慧妍的諮詢信件。
我一個禮拜大概會哭三次,我也不太清楚我為什麼會哭,我的父母正在分居中,家庭環境也不太好,讀高中時也經常會有想死的念頭冒出來。但上了大學後出現了很好很好的人,我本來以為這種事是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原本以為我不會感受到這種感情,不會有這樣的經歷,但我卻擁有了一段非常幸福的日子。可是,不久前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因為我實在太累了,所以最後選擇放下他。儘管他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人,但我卻感到很寂寞,我希望的事情他做不到,他想要的我也給不了。他和我不一樣,他是在富裕的家庭出生的,我的受害者心態似乎太過強烈了,以後好像也很難再跟其他人交往了。
「你們有對彼此說過自己想要什麼嗎?」當我這麼問時,慧妍的答案是沒有。雖然受害者心態是因為對方而感受到的,但會有這種想法的原因卻是來自於父母與家庭環境,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和父母見面,藉此來釋放自身的痛苦經驗和孤寂感。當然,這個過程會很辛苦,也可能辛苦到讓人不想經歷這種過程,但若不釋放的話,受害者心態只會變得更加強烈,就算與其他人交往,關係也可能會再次被這種受害者心態毀壞殆盡。
賽馬場的馬只會被要求看著前方奔跑,眼睛旁邊會被遮擋起來,受害者心態就如同這個遮蔽物。有遮蔽物的話,看待世界的視野及待人處事的視野必然會變狹窄,這樣就只會跟進到遮蔽物裡的人當朋友,必須要和父母見面,釋放該釋放的、整理該整理的,如此一來遮蔽物的角度才會逐漸變得寬廣,和已經走過的日子相比之下,未來要走下去的日子更重要,所以應該要努力找出自己的受害者心態是從何而來並加以解決才行,這麼做並非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
成勳是個三十多歲的上班族,認為人際關係很困難的他,一直記得小時候在餐廳裡跑來跑去的時候被爸爸拉到廁所裡打耳光的事情,這個傷痛讓他對婚姻產生了否定態度。我給了成勳一些建議,要他在三週後的結業式之前向父親提起當時的事情。兩週後,成勳說他和父親兩人單獨去喝酒了,也跟父親提到當時那件事留下的傷口至今都還存在著。「我真的做過這種事嗎?」父親這麼回道,他說自己想不起來了,還說自己當時的舉動是錯誤的,他對此感到很後悔。「明明像這樣敞開心扉說出來就好了,真搞不懂我之前為什麼一直做不到。」成勳後悔不已,對於婚姻的否定態度緩和了一些,心境上也變得稍微舒坦了一點。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對象是家人就隨意對待,所以因為家人而受到的傷害就會更深刻、更難以抹除,進而留下了傷痕。並非沒有從家人身上得到關愛就沒有愛人的資格,必須要先愛自己才行,如果你現在覺得很累,那就應該意識到這件事實並且正視它。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醫學博士貝塞爾‧范德科爾克(Bessel van der Kolk)曾說過,「想要克服心理陰影的話,就要在承受傷痛帶來的感受與情緒的同時,學會如何意識到自身其實已經知道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要學會認知自己對於家人帶來的傷痛所產生的感受與情緒,並且鼓起勇氣表現出來才行。
因為家人是家人,所以雖然近在咫尺卻感覺離得很遠,
是種雖然親密,卻又很疏離的關係。
因為是家人,期待越大,傷口也會隨之擴大發疼,
家人好像就是這樣的存在。
你知道父母最喜歡的歌曲嗎?
父母會知道我們最喜歡的歌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