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生活當中也常用到的「自尊」一詞,是被譽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於一八九○年代首次引進心理學領域,而開始使用的概念。他當時以「成就程度除以個人目標值」的比例公式來定義自尊。
自尊=成就程度÷野心
成就高且野心也高的話,當然是最好的;但儘管並非如此,只要是適度的野心,其實自尊就不會變低。威廉.詹姆士認為,為了維持高的自尊感,提高成就的程度或是降低對自己的期待,會是較明智的方法。
然而,經過了一九六○年代,進入一九七○年代時,形成了比起犧牲自己來奉獻社會,更強調專注在自己身上的趨勢,甚至出現孩子的低自尊往後會導致學業失敗的草率預測,營造了對個人的自尊賦予過多意義的氛圍。
無視個人的實際狀況,或其實原本程度適當的野心,宣揚著擁有高還要再高的自尊,才是帥氣、健康、成功人士的特徵的訊息蔓延開來。
沒有把威廉.詹姆士了不起的洞察聽進去,而是不著邊際地開始製造大量想要提高自尊就要取得成就,要取得那成就就要擁有更大野心的錯誤訊息。
尤其是在一九八○年代與一九九○年代,接連出現講述人生成功之道這類自我啟發書籍作家們「神棍式」的診斷。他們爆炸式散播個人落後的成就、人際關係問題,甚至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全部都是低自尊所引起的理論,不斷追究個人的責任。
「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嗎?」
「你活得有多激烈?」
「你那是自尊的問題。」
現在平凡的人們也都開始煩惱自尊問題了。這成了全球性的潮流,甚至到了出現檢查機構檢測三、四歲兒童的自尊的地步。在韓國也是如此,IMF結束最後的浪漫時代,從二○○○年代開始,成就與失敗被視為個人的資質問題,追究他人自尊問題的氛圍無限擴散。另一方面,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低自尊,每個人都要付出越來越多的努力才行。
***
這裡不能被忽略的觀點是,絕對高或絕對低的自尊是不存在的。
我在課堂上說明所謂高自尊,就像是「善良的指導教授」、「不需要爸媽幫忙的孩子」一樣,是不存在於世界上的東西;如童話裡的獨角獸一般,只是假象。
市面上氾濫的自我啟發書籍所談的自尊的境界,到了「有必要這樣嗎?」的程度了。我認為我們的自尊是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的。雖然高自尊的框架不過是假象,但還是能經常看到這美好的幻象使我們的自尊降低的情形。
你認識在各種情況下都一直保持高自尊的人嗎?真的有那樣的人嗎?那麼,你認識低自尊的人嗎?嗯……就是我們吧,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
當然也有自尊「看起來很高」的人,但他也是每天懷抱著上上下下不斷波動的自尊在生活的。
即使是自尊看起來再怎麼高的人,也和我們一樣,有時候覺得自己看起來還不錯(可能你偏偏在這時候遇到他吧),有時候也經歷著跌到谷底的心情,只是一邊撐著、整頓心情然後繼續活下去而已。
因此最近也使用狀態自尊(state self-esteem)一詞,意思是隨著生活的脈絡與各個關鍵時刻,隨時都可能改變的自我價值感;也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是懷抱著根據不同情況隨時可能改變的動態性自尊生活著的。
「自己感覺到的」自尊感、自我價值感越低,精神健康問題的危險性變高的傾向是肯定的。然而,再次回頭檢視的話,自尊問題並不是我們的人格成熟度或是社會、職業成就始終絕對的低所造成的。而是因為小看了自己的成就,並貶低自己;是以不會用在他人身上的嚴格殘忍標準,來自我評價(self-rating)所導致的。
不管我們的意志如何,希望我們都能對在這個強調自尊的社會如此努力生活的自己寬容一點。以和奇幻小說沒什麼兩樣的自我啟發書籍的標準來看,反正我們都是在和差不多的自尊打空拳。
希望我們能夠坦然看待有時候高、有時候低的自尊,不帶任何價值判斷。
有時候從他人身上獲得良好回饋而感到自尊提高的話,那也是很好的,因為是值得感謝的事。依賴他人的評價是有危險的,所以並不是很值得鼓勵,但我們的自尊確實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的,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這樣運作;比起傷害自尊的負面評價,我們更想聽好聽的話。
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學系、精神醫學系、生物行為科學系教授的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博士,在他的代表著作《社交天性:人類行為的起點——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一書中,開頭便寫下關於「對觀眾的反應起反應的大腦」的內容。
稱讚是非常愉悅的獎勵(reward),是我們自尊的基石。例如像是讓心情好的觸感一樣,對愉悅的物理性接觸產生反應的大腦區域,對於像是稱讚這樣提高自尊、讓心情好的心理性接觸也會產生非常類似的活躍反應。
仔細觀察自尊較高的人的大腦發現,與獎勵式快樂經驗有關的大腦區域,與負責掌管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大腦區域有緊密的連結。也就是說,聽到稱讚感到愉悅的話,不僅僅是大腦的快樂區域,對於處理關於自己的資訊的大腦區域產生影響的可能性也是高的。
反觀自尊較低的人,這連結性則明顯下降。從他們大腦的連結構造來看,即使聽到稱讚,也會將此稱讚與自我概念當作兩件事分開處理。也能發現到比起正面的回饋,更專注在負面回饋的大腦活性化模式。
稍微對自己感到驕傲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