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如此一來,我們的大腦一般在得到他人的稱讚時,便會視其為獎勵經驗,並且自動與自我概念連結。
在這裡,想再嘮叨幾句要叮嚀你的話;得到好的評價或稱讚時,應該要改掉反射性回答「沒有啦!」的習慣。聽到稱讚而感覺心情變好的話,希望你能坦然接受它。
當然如果突然被稱讚,可能會稍微感到尷尬與不自在。但也可能因為自認為自尊較低,而懷疑稱讚自己的人是否有其他意圖。又或者是像一直以來那樣,為了展現謙虛的美德而回答「沒有啦!」。
然而,回答「沒有啦!」的話,真的就會變成沒有。你會被自己的話所束縛,而認為「不是的,不是我做得好。」聽到的人也會想「嗯?看來不是啊。」
如果有人給予稱讚,但你總是認真地回答「沒有啦!」,周圍的人便會漸漸對稱讚產生猶豫;反正你也只會回答「沒有啦!」,那何必還要稱讚你。如此一來,被稱讚的頻率降低了,於是我們在某瞬間又會再次陷入「思考」。
「為什麼都不稱讚我呢?我真的是沒有用的人嗎?」
在後面談到「不安與完美主義」時會再次提到,大腦對於來自自己內在與外在間的訊息落差或錯誤,反應會越來越敏感。為了解決這樣的認知不和諧,而進入習慣性貶低自我價值,與曲解他人意圖的惡性循環的危險也會提高。
因此,你只需要回答「謝謝你的稱讚。」來表示感謝,或是認真練習笑著說「是嗎?」多說幾次就會進步了。有人稱讚你的時候,別想東想西,建構不必要的迷宮,希望你能順其自然地感受愉悅的「感覺」。
小時候你的大腦就是那樣自然地運作的;自在地接受大人的稱讚,而且心情很好。在持續自然地接受偶發但重複的正面回饋的過程中,一直以來只對負面回饋產生反應的大腦線路,也會漸漸改變。
這次你可能真的做得很好。
不要讓你的大腦那麼累。
臨床心理學家的話
一千個面具
低自尊與情感疾患、焦慮症、自殺行為等有密切相關。
要怎麼做才能從低自尊的枷鎖解脫呢?
自尊的高低很大部分主要決定於父母的養育態度。但遺憾的是,我們小時候,包括我們的父母在內,我們的主養育者並沒有辦法像心理學教科書裡說的那樣撫養我們。當二、三十歲的主養育者因煩躁而對孩子感情用事時,孩子們在不明所以的狀態下,必須照單全收那些負面情緒。主養育者被自己人生的重量沉沉壓著,持續著憂鬱的生活而導致無法照顧小孩的同時,孩子承擔著自己人生的重量,有時候甚至連同父母人生的重量一起承擔,撐過獨自一人的時間。
考量到包含家庭在內的社會性關係對孩子的自尊發展扮演著決定性角色此一事實時,這絕對是大問題。然而,許多心理問題都是如此,退一步才能看到全貌。
***
試想看看爸媽生你的時候他們幾歲呢?和你現在的年紀差多少呢?僅憑回想他們的年紀,就能看到他們有多年輕、有多麼不成熟地想要控制我們的那個全貌。
遺憾的是,主要養育我們的那一代,很可能沒有經歷過溫暖的愛,或是連表達愛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也許年紀輕輕就迫於社會壓力而決定結婚,對自己未來的人生無所適從、感到徬徨。
說不定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或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對於職業成就相關的真正渴望是什麼。總之,他們不了解自己,且仍舊不成熟;那時代就是如此。
若長期處在主養育者不健康的態度下,孩子便會產生自毀性思考與情感,因為在這無法理解的世界裡,孩子堅持下去的方法只有想著「都是自己的錯」。
現在我並不是要跟一直以來受原生家庭問題所苦的人說:「看看主養育者的苦衷,原諒他們吧。」這樣不妥當的感性喊話。然而,我們有必要保持距離,以抽離的狀態來看待當時的情形;因為唯有客觀地判斷當時的情況,才能處理現在一團混亂與被汙染的情感。
「我沒理由被那樣不當對待,但確實有過那樣的情形,而這並不起因於我的過錯或缺陷,這也是事實;他們以當時的年紀來說,剛剛好地非常不成熟。」
雖然主養育者們艱難地以各自的方式支撐著自己的生活,但如果他們能夠稍微再溫暖一點撫養我們那就好了。至少,不帶任何目的,只要看著我們的眼睛,經常笑著說:「你不用刻意做什麼,我就是喜歡你本來的樣子。」那麼在我們正式展開人生時,也許就能表現出很高的自尊。
然而,年輕又不成熟的主養育者,並無法好好照顧更小的我們。在把我們的自尊提升到健康程度的課題上,「他們」失敗了。雖然是非常遺憾的事,但這就是過去運氣不好所發生的事實。
***
但有個一定要問你的問題。他的失敗一定要視為自己的失敗嗎?那過去的事確實造就了今天一部分的你,但現在其餘的你是什麼模樣呢?
過去可能因為各種情況,導致提高自尊的機會不足。但儘管如此,與其停留在「偏偏找上我的不幸」,我想你是為了觀照自己與你的自尊,所以才正看著這本書。
因此,我想在這裡補充幾個提高自尊的方法。
首先,糾結於家庭並表達憤怒是沒有幫助的。此外,根據最近的研究,越是表達憤怒,情況會更加擴大。
宣洩是可以透過觀察他人的故事來經驗的,像是閱讀書籍、看電影或聽音樂。然而,向實際對象表達沒辦法整理好的憤怒,只會增添之後的不悅、罪惡感與羞愧而已。
可能會對家人發脾氣吧,但那樣是無法解決事情的。為何要持續毫無成果與目標的情緒表達呢?如果這麼做,可以消氣又能解決問題,那當然是沒什麼好阻止的,但「沒有事情」是可以靠發火解決的。
請不要捲入其中。與其如此,可以的話,應該與降低自己的自尊的家人保持物理上與心理上的分離。尤其如果你認為,是因為無法得到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與接納的經驗,使你自尊降低的話,那麼現在重要的是,與能夠提供你成熟的再養育(reparenting)且舒服的人在一起,得到建構成熟的內在的機會。
這裡所謂舒服的人,是能肯定原原本本稱作「我」的存在的人,可能是心理治療師,可能是愛的人,也可能是自己。
和他們分享內心的過程中,如果聽到鼓勵或支持你的話,請接受它。
請不要總是想探究對方的好意有什麼目的,或是出爾反爾。
你自己看不到或是害怕看到的優點,對方正看著。請原封不動地接受關於你自己的無數個故事,並慢慢重組你零散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