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三章、為了再次燃燒,「火種」與「薪柴」是必要的
將你內心的「火種」變大吧!
當你找回身心元氣時,「好想做點什麼」、「我現在充滿幹勁」等想法就會開始湧現,但具體該做些什麼呢?
會煩惱這個問題的人,首先須要踏入壯大「火種」的第一步,那就是「尋找火種」。
所謂的「火種」,就是努力的理由與目標。
對「想努力卻提不起幹勁」的人來說,找出自己究竟是為何而戰是很重要的,這個目標必須非常明確,不能夾雜著迷惘與困惑,這樣才不會在壯大火種的時候,因為碰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再次陷入燃燒殆盡的窘境之中。
努力的理由與目標能夠邏輯自洽也是非常重要的,兩者有所相關才能指引出具體且明確的道路,不會在努力到一半時突然迷失自我。
工作時一定會遇到難受或不順利的時候,輕輕鬆鬆就能賺到大把鈔票這種好事情,很遺憾地並不存在。
在職場遭遇巨大的失敗、不論多麼努力都得不到回報、對於上司的指示與職場的方針發自內心的不能接受,或是苦於一味被拖累,毫無幫助的人際關係……
或是綜上所述,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種倒楣事,都是人生中會不斷遇到的。
但是,對於「知道自己為何努力」的人來說,不管是痛苦或是不合理的事情,都不會讓他感到挫折或是燃燒殆盡。
跨越眼前的困境,化悲憤為力量,就能護住內心的火種不斷前行。
為了順利燃燒,「名正言順」是必要的
人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會隨著不同的價值觀而得出不同的結論。
雖然有人會說:「工作就是為了養家餬口罷了。」但理由這麼單純的人應該還是占少數吧。
我試圖分析人類行為的根本動機,歸納出以下四個要素:
○1慾望
想要變得有錢、想從別人身上得到想要的東西、想要有異性緣、想出人頭地、想獲取名聲等等,透過物質上或社會上等各方面滿足自己。
○2理想
想要成長、實現夢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對所屬的組織有所貢獻的人等等,想要實現希望與目標的類型。
○3信念
想幫助有困難的人、想端正風氣、想讓更多人臉上出現笑容、想讓人們彼此不再謾罵與口水戰等等,想踏上正確的道路。
○4恐懼
害怕被別人討厭、被當成笨蛋、成為失敗者、失去工作或地位等等,為了遠離這些恐懼的自我保護。(自卑感與精神創傷也屬於這個範疇)
以上這四個要素,都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人心中。
想要仕途順利之後賺大錢,或是得到社會上多數人的肯定等等,我們心中充滿著各種慾望。
慾望是強大的動力,也是動機的來源,擁有慾望絕對不是一件錯事。
但,慾望太過強烈的話就要小心了。
永無止境的慾望會讓我們在無法實現時帶來不滿與焦慮,徒增多餘的壓力。
同時慾望也反映了我們內心的自私與佔有慾,一不小心就會導致與他人的摩擦或衝突,進而引發問題帶來壓力。
這四個要素同時具備轉變成恐懼的可能性。
例如「失敗的話我該怎麼辦?」、「或許我已經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了。」這一類的不安幾乎每個人都會碰到,甚至有些人就算一直處在成功的人生當中,卻依然被害怕失敗的陰影籠罩著,內心充滿壓力。
但這些也是促使我們成長的一部分要素,不是說因為恐懼是負面因子,我們就要將其捨棄,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被恐懼所局限,害怕他人眼光而畏首畏尾就好。
持續處在慾望與恐懼的漩渦之中,會因身心俱疲最終變得燃燒殆盡(燃燒不完全或無法燃燒)。
慾望、恐懼、理想、信念之間的平衡很重要
為了不讓自己的努力走向燃燒殆盡,取得以上四個要素的平衡點是很重要的,將其串連成一句話來說就是:在不被○1慾望與○4恐懼壓倒的情況下,建立起自己的○2理想與○3信念。
舉例來說:當被其他人拜託幫忙時,被慾望(想得到回報)與恐懼(害怕搞砸)影響的人,就容易陷入「為什麼要找我?」或「我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的想法,變得焦慮而感受到壓力。
相對的,想要「為他人盡一份心力」的人,就會憑著理想與信念毫不猶豫答應。
在職場上打拚的人也是,如果只想著「讓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見」,很容易因為被忽視而不滿,導致失去對工作的熱忱。
也就是說,真正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是不會因為上司或公司沒有看見他的貢獻就感受到挫折,支撐他的動力來自於自身的理想。
在我的產業醫生諮商生涯裡,大多數努力工作的人都是為了得到正面的評價,這當然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但期望落空時卻會折磨他們的內心。
對此我的建議是:「不要在意評價,重要的是成果」。
評價這種東西是非常主觀的,你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因為努力不被看見而折騰自己,把上司與環境的因素化作自我苛責或怨天尤人,不論最後歸咎於自身或是他人,這種極端的想法既沒有幫助也徒增煩惱。
不過,成果是很難產生實感的,就算東西銷量很好,除非感受到「顧客的反應都很好」、「透過這次工作讓我成長了」、「這份經驗帶給我前進的動力」,有這些具體的回饋才能看見自己辛苦的結晶。
也就是說,不要因為「評價」而感到渴望、恐懼,而是讓自己的成果建立在遠大的理想以及信念之上,別再為他人的評價而心情起起伏伏,如此一來火種就能變得安定。
這樣就能使評價成果這件事變得單純。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只要內心保持這份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做正確的事情的人」。
理想與信念不像慾望與恐懼,無法自然而然的產生,必須從過往努力的經驗得到回饋,並得到尊敬的人的肯定,才能成就。
我在這裡推薦一個方法:找一句中意的格言當作座右銘,並每天掛在嘴邊。不斷反覆直到自己不再輕易動搖,也就不會被錯誤的慾望以及恐懼左右自己的行為。
馬斯洛的「欲求五階段論」
美國學者亞伯拉罕.馬斯洛(註)曾說過:人類的欲求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生理欲求」、「安全欲求」、「社會欲求」、「承認欲求」、「自我實現欲求」等。
這幾個階段會形成金字塔形狀,當下層的欲求被滿足時,才會上升到另一個階段。
接下來我將簡單說明這五個欲求的性質:
1.生理欲求
人的求生本能是最基本的欲求,食慾、睡眠慾、排泄慾等都包含在內,直到這些生理上的需求被滿足時,才會開始思考安全欲求。
2.安全欲求
遠離危險,尋求安全、安心的欲求,為了讓身心的健康處在良好的環境組織家庭,如果不能的話,最低限度也需要遮風避雨的容身處。
3.社會欲求
融入社會、學校、家庭的欲求,希望找到所屬的集團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也能稱為歸屬欲求,當得不到滿足時,會有強烈的疏離感與孤獨感,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定。
4.承認欲求
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尊敬的欲求,在職場上取得地位與出人頭地也屬於這個階段的一部分。同時承認欲求不只有得到他人的注目與稱讚──這種低層級的欲求,也有滿足自我反省與自我認識等高層級的欲求。
當這個階段得不到滿足時,會感到強烈的無力感與劣等感,與燃燒殆盡症候群息息相關。
5.自我實現欲求
成為基於價值觀與人生觀所構築「理想中的自己」的欲求,人生照著自己的想法而活,盡己所能地完成每一個目標,懷抱著這樣的想法。這個階段比起在意他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長與想法。
馬斯洛還提到:晚年時,除了這五個階段,還有在此之上的「自我超越欲求」階段,不再追求回報,而是埋首於完成自己的目標,貢獻自我給組織與社會。
回到「評價」與「成就」的話題,如果一直處在我先前提到的「慾望」與「恐懼」等狀態,你就會一直停留在追求他人與社會評價的低層級欲求,無法前進到後面的階段。
如果用宏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成果,就能將自我實現欲求昇華成自我超越欲求,抱持著信念與理想擴展自己的格局,取得平衡的燃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