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尷尬:尷尬不是壞事,它能為你創造優勢

Good Awkward: How to Embrace the Embarrassing and Celebrate the Cringe to Become The Bravest You

  • 作者:亨娜.普萊爾
  • 譯者:朱怡康
  • 繪者:Jessica Angerstein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5/03/10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626-7650-16-5
  • 系列:UPWARD
  • 規格:平裝/272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心靈勵志/自我成長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那麼,究竟什麼是尷尬?

「Awkward」這個字的口感和體感一樣尷尬。光是把它大聲講出來,就需要嘴唇、舌頭、上顎做出一連串笨拙的運動。這是個不完美、不優雅、坑坑窪窪的字,帶來的感覺同樣不舒服。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遇過尷尬時刻。尷尬常常起於非預期的衝突或計畫外的事件,可能是一場彆扭的人際互動,也可能是一陣令人坐立難安的時刻。以下是幾個你可能也遇過的常見尷尬情境:
.擁抱沒有回應:你張手擁抱同事,但他們不想擁抱你,結果是一陣尷尬的「我們的手現在該幹嘛?」時刻。
.服裝突兀:到工作現場才發現穿搭風格和別人大相逕庭(例如大家都穿牛仔褲和勃肯鞋,只有你一身西裝),你覺得自己像是跑錯了地方。
.尷尬的沉默:開會時有人問你問題,但你不知道答案,全場一片死寂,幾秒鐘的難堪像是幾個鐘頭之久。
.提議遭拒:你和你的領導團隊分享新點子,但馬上被否決,讓你覺得無地自容。
.表錯情:你本來想稱讚一下同事,沒想到話說得奇怪或是不妥,對話變得尷尬。
.趕不上期限:你接下一個雄心勃勃的龐大計畫,最後卻在會議中表示無法如期完成。

這個清單輕輕鬆鬆就能繼續列下去,但如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勾起你類似的回憶,讓你彷彿再次被尷尬感淹沒(不客氣!),我會十分驚訝。
就讓我們從這裡開始,進一步思考什麼是尷尬。「尷尬」到底是指什麼呢?(有請普萊爾教授登台說明,為各位提供幾個工作定義)

awk•ward / ́ôkwerd/ (尷尬)
➊難以使用、執行或處理
「我得和老闆進行一場尷尬的對話。」
「那是場尷尬的談判,但我們最後搞定了。」
「他是個尷尬的客人。」(不好應付的人)
➋造成或感到難堪、擔憂或不便
「你讓我陷入非常尷尬的處境。」
「她的建議帶來一片尷尬的沉默。」
「只有我一個人發言,感覺有點尷尬。」
➌(動作或表情)不從容或不優雅/不自然或不放鬆
「這封電郵寫得尷尬,不好讀。」
「他是個尷尬人,不適合代表公司發表主題演講。」

這些定義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們有三個沒有寫出的共同點:
➊它們都百分之百是主觀的。關於尷尬的對話大多透過社會或情緒建構的濾鏡。就「事實」而言,人或情境本身沒有尷不尷尬可言,決定它們是否尷尬的是其他人。「除非你的情緒狀態發生變化,感覺到情況不一樣了,否則你不算感到尷尬。」心理表現教練柯林.亨德森(Collin Henderson)說:「歸根究柢來說,感覺不是事實。光是出現某種感覺,並不代表那種感覺就是真實的。因為我們的行為表現不是根據真實,而是根據我們對真實的感受。」
➋主觀的東西需要「他者」才能成立。尷尬是主觀的,代表它必須以我們的感覺、品味、看法為基礎(或者受我們的感覺、品味、看法影響)。「他者」可能是別人造成的感覺(例如難堪或不優雅),也可能是對某種情境或處境的看法(例如寫得詰屈聱牙的電郵)。走進廚房時絆了一跤,但沒人看到,你會尷尬嗎?在家裡朗讀公司備忘錄時讀錯某人的名字,但沒人聽見,你會尷尬嗎?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不會。
➌尷尬感是習得的。隨脈絡不同,尷尬可以是狀態(我們經驗到的、暫時性的感覺),也可以是特徵(描述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的形容詞)。但不論是哪一種,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小孩子大多不在乎扯著嗓子唱歌走音,或是在廚房裡高舉雙手、甩肩膀、扭屁股盡情跳舞——即使有人看也無所謂,小孩子根本不在乎被看。
1 2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