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秘訣一 把握學校要教的是什麼
最面對試題,不要問正確答案是什麼,
學校是教育市民、維護秩序的社會機構,
你應該正確把握學校要的究竟是什麼答案……
回想我唸小學的時候,每門科目還能考九十多分,可是到了中學以後,只能在七十分左右打轉。我不喜歡運動,又怕風吹日曬,只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坐在一旁看我喜歡的書。當然,那個時候朋友也很少。我經常看歷史、哲學方面的書,而不喜歡看對學校考試立竿見影的書。儘管我博覽群書,掌握了很多知識,但是學習成績還是不出色。雖然成績不好,但我並不覺得難堪,這也許是因為媽媽沒有責怪我的緣故吧。
我這個人缺少耐心,聽課精神不集中,上課的時候連五分鐘也坐不住。有的時候是坐下了,可是魂卻飛到了虛無縹緲的九霄雲外;有時翻開了筆記本,但是連自己都不知道在瞎寫些什麼。有一次,我參加了市裡主辦的科技小發明大賽,還榮幸的獲得了金獎。老師們對此大惑不解,成績那麼不好,還能獲得大獎嗎?於是老師們更加注意我,時不時的批評我精神散漫、學習不用功。在我看來,學校裡教的內容沒有多大用處,我對老師的能力也不敢恭維。我越不承認這些老師,這些老師就越對我擺出權威的架勢。我有點桀驁不馴,有時候竟然不做作業,故意氣老師。老師問我為什麼不做作業,我卻擺出一幅心不在焉的姿態,怪聲怪氣的說:『那樣的作業,做不做又有什麼關係呢!』
老師非常生氣,動手打了我。這就使我產生了叛逆心理,他越打我,我越覺得老師沒有能力,心裡一直發牢騷:『你沒有程度,就拿老師的架子來壓我。』
有一次老師處罰我,讓我長時間的舉著手坐著,什麼時候承認錯誤,什麼時候才能把手放下來。我覺得自己沒有錯,無所謂承認不承認,所以倔強的堅持著,就是不認錯。老師一看實在拗不過,就緩和下來了,說:『你就認個錯,把手放下來不好嗎?』可我死不認錯,繼續僵持著,硬是把老師的下班時間拖延了兩個多小時。師生關係搞得越來越緊張,我的成績當然也就每況愈下了。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媽媽替我擔了不少心。那個時候我覺得,讓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和參考書,只為考試題尋找和解釋正確答案,選擇正確答案畫記號的考試,這些都是無知愚昧的行為。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機制不應該一昧的應付眼前的社會需求,而應該想方設法去開發學生的潛在創意。我們的歷史教材不應該無視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不應該抹煞學生朝氣蓬勃、真實摯著的人生觀。當時我認為,這些都是抹煞學習興趣的。儘管這些想法至今沒有改變,但是後來我對老師的態度徹底改變了,我非常後悔那時自己對老師桀驁不馴的錯誤態度。
大部分的學生都很聰明,但是也有過於急躁、過於自信的一面,他們當中的確有很多學生具有新的創意,但是這種創意往往被學校教育所壓抑,所以導致了學生對學校生活的厭倦。
在西方,剛剛出現學校的時候,學生和老師都是平等的,他們既是師生又是同僚和朋友。他們可以一起到咖啡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探討新的文學。這既是學術的研討又是有趣的學習,但是這個現象在產業革命以後便悄然消失了。
現在,只有從正規的名校畢業,才能夠找到比較理想的職業,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嚴峻現實。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們不能盲目的跟著學校走,也不能只滿足於學校所教的知識。但是話又說回來,越是有主見、越是個性強的學生,在聽取老師講課的時候,越不能任意取捨,越不能在考卷裡選擇自以為是的答案。
所謂正確答案,在智商很高、知識淵博的人看來,那是模糊的、不精確的,即使接近正確,那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越是世界級的學者,他們越主張任何問題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英國的史學家主張法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法國的史學家則主張英國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兩者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現代的史學家則認為,兩個主張都對,兩個主張都不對。一三四○年的英國國王是誰?對這樣的問題,即使深諳當時社會背景的人,也很難說出正確的答案。
即使你對世界史了解再多,也要好好聆聽歷史老師的講解。只有清楚的知道教科書和老師所要求的正確答案,你才能考出好成績,所以這是提高分數的一條捷徑。不管你聰明不聰明,不管你願不願意,就只能掌握學校要求的正確答案。
當你進入考場,面對試題的時候,不要為自己發問:『正確答案是什麼?』你首先要明確知道,學校就是造就秩序井然的公民而設立的社會機構,然後再想一想,這樣的學校可能要什麼樣的答案。當你用冷峻而敏銳的眼光探視試題的時候,正確答案就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