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戰略三 變不喜歡的課程為喜歡
對課程喜歡或不喜歡的標準都在於你自己。
科學和文學似乎截然不同,
但它們有共同的目的,
都是探索你自己以及你生活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媽媽的朋友到我家來串門,我偶爾聽到她們一邊吃著蘋果一邊交談的內容。
『我家女兒啊,國文、英語、數學等主科成績都很不錯,就是因為其他科的成績稍微差了一點,只好和學習差的孩子排在同一個班上。你說氣人不氣人!主課成績和其他課的成績怎麼能一樣呢?』
媽媽的那位朋友這麼一說,我心裡突然明白了,我和那個女孩正好相反,地理、歷史等課程的成績都不錯,就因為國文、數學沒有考好,所以總的成績不算太高。按媽媽的那位朋友所說,即使平均分數一樣,國文、數學等主課成績好的,還是應該排在我這一類學生的前面。其實,那個時候我已經在全國數學競賽上得過幾次金牌了。我讀了那麼多課外書籍,國文成績沒有理由不好。之所以不好,可能是學習方法不對。特別是數學,越學越覺得難,越學越覺得討厭,感覺上只好遠離數學。小學的時候還好,每門課都在九十五分以上,可一到中學數學成績就急轉直下,有一次竟只考了五十分。
我媽媽不像別人的媽媽,她並沒有刻意追求分數,可是見到我考了五十分,她似乎也很著急。她把我送到補習班,讓我專門接受數學輔導。上補習班以後,儘管我的數學分數是提高到了八十分左右,但是對數學的興趣和理解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數學成績是變化了,但是每當聽到微分、積分的說明,就像是坐在家裡聽舞曲一樣,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不知道內容是什麼。考試成績有了一點提高,是因為補習班裡常出很多作業,讓學生解析各式各樣的習題,所以考試的時候可以機械的去套用那些正確答案。
數學越學越複雜,這可怎麼辦呢?我冥思苦想絞盡了腦汁,越想越覺得眼前發黑,前途渺茫。有沒有好辦法呢?一天到晚腦海裡只有一種想法:怎麼樣才能提高數學分數呢?當時我所下的功夫比起所得到的分數來說,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久了,我乾脆打從心眼裡拋棄了數學。
這個時候媽媽到美國留學,我就跟著她轉學來到了美國,過去我聽說美國的數學課程很容易,這下子來到了美國,心裡就踏實了。
送子女到美國留學的我國家長們,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引用這麼一句口頭禪:『沒考上漢城大學,那就去上哈佛大學吧。』
他們就想拿這句話來說明美國大學的學習多麼輕鬆,社會上還真有那麼一些人相信這句話,認為一旦送子女到美國留學,所有的學習問題都可以得到迎刃而解。
但是殊不知所有應試者,只有百分之十五能被錄取,這就是美國高考的現實。數十萬考生中只有兩萬人才能考入紐約、史坦福、密西根等長春藤名校,可見競爭之激烈。美國高考的競爭絕不亞於我國聯考的激烈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大學面向世界招生,報名者絕不局限於本國的應屆畢業生。這些應試者來自世界各地,而且都是那裡的高材生,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就可見一斑了。
二○○一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應試者就有三萬兩千名,其中只錄取了一千七百名。紐約大學商學院、茱麗亞音樂學院等名校的競爭率比這個還要高。紐約大學商學院在六千五百名應試者中只錄取了二百八十名,形成了二十五比一的競爭率,光看資料也能說明這種競爭的激烈性。
如果你認為美國高中的學習比較容易,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的高中和我國的高中不同,有五門科目以上可選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程度到上一年級或下一年級插班上課。根據學生的實際程度,可以提前一年畢業,也可以推遲一年畢業。也就是說,不分入學早晚,可按實際程度在一個班學習。不看入學先後,只看實力上下。誠然,我國學生英語程度較差,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插班到高一年級去上課。
要想插班到高一年級去上課,必須持有本年級老師的認可和推薦。只有他們認為你有能力跟上高一年級的課程,並同意你去才行。從亞洲來的學生,一般都從低一年級開始上課,所以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成績,這就會使人誤解,認為只要到美國,學習差的學生也會得到比較好的成績。
拿美國高考的試題和韓國高考的試題做一下比較,從類型、內容、題量到難易度及答題要求都基本相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兩者是完全類似的考試。
那麼為什麼說在美國上大學比較容易呢?在美國,大學比較多,所有的高中畢業生都能考上與自己程度相當的大學。美國人不像韓國人那麼挑剔學校的知名度,而是挑剔專業的熱門程度和品牌度。
我到美國以後,一開始他們把我編到了低一年級。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心裡總覺得委屈。我左一次、右一次三番五次的找老師,纏得老師實在拗不過了,這才同意我到高一年級,而且是實驗班裡去上課。要跟上實驗班的學習進度,當然要吃很多的苦,要受很多的累,可這是我自找的,還能怨誰呢?
自那以後又過了五年,我已經是高中畢業班了。我在實驗班提前學完了大學的數學課程,而且畢業考試還得了A學分。高考SAT的數理考試得了七八○分(八○○分為滿分),長春藤名校考試SAT中,數理部分更得到了滿分。這樣我就成了紐約大學商學院經營學科的學生。只要與數學相關的,比如社會統計學、經營會計學等課程,我閉著眼睛也能得到最高的學分。究竟是什麼使我的數學實力提高得如此之快呢?
在高中時期,我最關心的是哲學。一聽到我竟然喜歡哲學,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我對哲學卻是情有獨鍾。在美國,哲學這門課對報考名校似乎毫無用處。很多人都說:『學哲學幹什麼呀,學得再好,也不考哲學系。』這句話反映了貶低哲學的社會現實。但是人各有志,不管社會現實怎麼樣,我還是關心哲學。他們說他們的,我學我的,我仍然覺得學哲學很有意思。
西方哲學的重要學者當屬笛卡兒。西方的當今學者都認為,他為幾千年執迷於宗教熱情的人們,帶來了清醒的邏輯思維,使他們番然醒悟迷途知返。
不用說笛卡兒對歷史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就說他對我的影響,那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提高我的數學成績起了很大的作用。從韓國來的時候,我沒有帶哲學書籍,所以我常到附近的圖書館借閱英文的哲學書籍。出生於美國的大學生也難理解的笛卡兒、黑格爾,我一個高中畢業生能理解多少呢?更何況還是英文原著。
李元福教授著有《遙遠的國家、很近的國家》,以及《共產主義、資本主義》。自從我津津有味的讀了這些書以後,便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那個時候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大部頭的哲學著作。到美國以後,我曾借閱笛卡兒的《方法論》。當時連題目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至於原文那就更不用說了。到了大學二年級,重新讀一遍才理解了它是什麼意思。在那本書後面的附錄《幾何學》裡,我發現了自己學數學時所存在的問題。
看了那個附錄以後,我才得知利用橫線和豎線把公式表現為二次圖像的方法,是大哲學家笛卡兒發明的。把X/Y函數的圖像稱之為『笛卡兒平面』,這一點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知道的。看著那個附錄,我心裡很納悶:哲學家為什麼如此關心數學呢?諾貝爾獎得主卡特‧高德爾指出:『所謂數學,就是不用詞語來表現純粹邏輯的語言。也就是說,所謂數學,就是最能正確表現哲學思考的專業語言。』讀了笛卡兒的著作以後,我才覺得數學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理與法則,而是邏輯哲學中最突出的發明,我開始懂得哲學與數學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互換性。
學校裡學習的所有課程,都是從別的課程中衍生出來的。對課程喜歡或不喜歡的標準就在於自己,科學和文學看似截然不同,但它們有共同的目的,都是探索人類以及人類生活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同樣是要認知世界,並要表現這種認知。只不過文學是要用文章來加以表現,科學是要用理論與公式來加以表現罷了。在德國,所有課程的名稱後面都加有『科學』二字。
歐洲人所說的科學是什麼呢?就是柏林大學所定義的那樣:『利用邏輯把觀察與知識聯繫起來的東西。』在歐洲的學校裡,常常可以看到文學科學、數學科學、歷史科學等,令我們難以理解的課程名稱。在法國的學校裡,將所有的課程都歸到了哲學的範疇裡。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語『斯肯提阿』(scientia)。法語裡的哲學一詞是『philosophie』,其中『philos』是愛的意思;sophia是可以用語言來表現的邏輯性知識,兩者加在一起就成了哲學。在西方很多女性叫『蘇非(Sophie)』,這個名字是『知識女性』的意思。
一八○○年德國有一位神父叫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博士。他研究人類獲取知識的方法,研究知識和知識之間的關係,這種研究叫『認識論(epistemology)』。支撐我們學校機制的西方認識論,其基礎就是教育學家常說的柏拉圖認識論。柏拉圖認為,學習就是尋找天上人間的所有問題,並求得唯一答案的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苦苦探索一種將所有的物理公式統一成一個公式的方法,這說明物理學也是在柏拉圖的認識論基礎上產生發展的。
中世紀的宗教學者們都認為,柏拉圖求得唯一真實的答案,其方法就是得知神的意志的最佳方法,對這一點他們深信不疑。為了得知神的意志,便出現了學習,也就是說學習起源於神學。隨著時間的推移,神學又分成了七個科目,其中天文學、數學、音樂、幾何學等四門課,是為了得知神的意志的。為了表現通過天文、數理概念、聲音和幾何學所學到的知識,又有了邏輯學、語法、辯證法等三門課。這樣誕生的七門科目,經過一次次加工整理,發展成了現在的各門課程。這就是說,學校裡學習的所有課程,都是從一個課程衍生出來的,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的。
理解了這一事實就可以端正認識,改變對數學的錯誤態度,把自己最討厭的課程轉變成自己最喜歡的課程,輕輕鬆鬆的獲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