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上一冊回憶錄,在提到溫寶裕和張堅有了重大發現之後,便戛然而止,完全沒有說明他們發現了什麼。雖然招致不少抱怨,但也有少數細心的讀者,從文末的《奇門》引文中,大致猜到了正確答案。
沒錯,他們在南極布朗特冰棚的斷層之下,發現了一個冰封的核子戰爭現場!
記得那天,當張堅在電話中,一定要我趕去現場,自己看個究竟,我還相當不以為然,回了一句:『要是沒什麼看頭,當心我一手一個,將你們拎到瘋人院去!』
可是,等到我親眼見到了那個保存完好的遺址,我的態度立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原因很簡單,張堅和小寶的發現,實在太驚人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常常有人批評我,對於許多事的態度,總是前倨後恭,雖然我一向懶得辯解,並不代表虛心接受。但這一次,我心甘情願承認,自己的態度,是標準的前倨後恭。)
置身於那樣的場景,我第一時間,想到了一九四五年的廣島和長崎。尤其是後者,因為我曾經做過詳細調查,印象特別深刻──死亡人數逾十萬,市中心建築物無一倖免,事後,可怕的放射性還久久不散。
如今這個核爆現場,範圍或許小於廣島和長崎,但是滿目瘡痍的程度,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在我們紮營處附近,聳立著一座又一座黑黝黝、亮晶晶的『小山』,根據我的估計,這群建築物,原本至少都有四、五十層之高,卻在爆炸瞬間一一崩解,緊接著,又被隨之而生的高溫,融合成了一堆堆玻璃化的殘骸。
一時之間,我腦海中一片空白,不知怔了多久,才突然靈光一閃,開口問道:『有沒有挖出些樣本,做碳十四定年?』
張堅聽我這樣問,不禁揚了揚眉,道:『你和小寶還真有默契,昨天下午,小寶第一時間的反應,也是要我做碳十四定年。』
我連忙追問:『結果怎樣?』
小寶搶著回答:『二十萬八千八百年前,誤差在一百年之內!這是將核爆的輻射考慮在內,做了修正之後的結果。』
張堅則補充道:『我們在廢墟中,總共做了五處採樣,結果都相當一致!』
聽到這個答案,我毫不考慮地斷言:『所以,這個遺跡最貼切的名稱,應該是「上一代戰場」!』
小寶用力拍了一下手:『哈哈,英雄所見略同!有了這個鐵證如山的大發現,我就再也不愁死無對證了!』
我們這段沒頭沒腦的對話,令張堅聽得一頭霧水,我感到有些過意不去,問小寶道:『那本《環》的袖珍本,還在你身上嗎?』
小寶果然默契十足,立刻將之掏出來,高聲朗讀:『當時,我們的祖先是三千人,他們全是愛好和平的人,與其他幾十萬萬的人不同,他們看出了地球人的劣根性一天天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全部毀滅,所以他們離開了地球,他們離開了地球之後,被他們預見到的不幸,終於發生了!』
想必過去這一個月,張堅對小寶的土星之旅,早已聽得耳朵長繭,因此他立即會意,猛吸了一口氣:『怎麼會那麼巧?』
我也受到了感染,忍不住附和:『是啊,怎麼會那麼巧?』
聽到我們的感嘆,溫寶裕眉飛色舞道:『我不是早就說過嗎,只要和衛斯理在一起,一定能夠一輩子巧合萬千,不絕如縷!』
溫寶裕所謂的『巧合萬千,不絕如縷』,自然又是再次引用七叔信中那句話,全文是:『一言蔽之,吾姪一生,巧合萬千,不絕如縷,遠非因果律能規範焉。』
在回憶錄第五冊,我曾經詳細討論過這句話的微言大義,結論是,七叔是在向我暗示,我一生的無數奇遇,很可能受到了神秘的同步律所主宰,因為,在同步律發揮作用的情況下,越是巧合的事件,越容易同步發生。
這種說法,乍聽之下匪夷所思至於極點,但據我所知,其實古今中外,都不乏這樣的奇人奇事。舉例而言,有一位諾貝爾級的理論物理學家,凡是他出現的地方,儀器經常會無故失靈,最有名的例證,是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物理實驗室,曾經發生一次大爆炸,事後調查,當時那位物理學家正搭乘火車,經過哥廷根車站。
事實上,這位物理學家不是別人,正是和心理學家榮格一起提出同步律的那位仁兄,大家如果有興趣,不妨上網找找他的生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