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薄弱的罪惡感
中里至正等人以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四年的中高等學校學生為對象,針對『翹課』、『偷竊』等違規行為所給予的包容度進行比較調查,終於明確的看見了五年來,對於學生這種違規行為的包容度,有大幅增加的現象22§。此外,他們更指出現在的年輕人對『說謊』、『為難別人』等行為所產生的罪惡感,已經越來越薄弱了。
而罪惡感變薄弱的原因,或許正代表著神佛或迷信等非科學性的影響漸趨薄弱的關係。我還記得小時候,常常聽祖父母告訴我們,說謊話或做壞事的人,一定會得到老天的懲罰,或者會掉到的獄裡等等。用這種抽象的可怕情境來威脅人,抑制壞事發生的情形,近來幾乎是看不到的。
我曾經聽說某大學的老師問學生:『是否偷過別人的腳踏車或雨傘』的時候,讓他大吃一驚的是,竟然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毫不假思索的舉起手來。而這樣的事實,正訴說著現代年輕人的自我規範意識是多麼的薄弱。
是的,我當了老師之後,在大學的體育館或餐廳的傘架上搞丟傘的經驗的確不只一次;但無論如何最令人費解的是,第二天搞丟的傘又回到原來的位置上。這樣的事實終究只是告訴了我們,這些年輕人是以多麼輕率的態度,暫時借用他人的雨傘罷了。
所謂道德心,正是為了公平處理人類的利害,而逐漸在人的心中形成的標準;即使是非常細微的規範,如果隨意就能不遵守的話,當然就會造成別人的不便,這時恐怕我們也很難稱這樣的人是具有道德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