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編拍成日劇
本木雅弘、松隆子、真木陽子主演!
2/13起緯來日本台首播!
山崎豐子耗費10年歲月採訪和執筆,
集畢生心血完成的最新話題巨著!
◎全系列銷售突破100萬冊!
◎榮獲第六十三屆「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
是新聞還是醜聞?是勇氣還是固執?
一則可能動搖國本的獨家報導,
讓一個記者賭上了自己的一生!
不過是一念之間,人生卻從此天差地別,
原本誓言揭弊的神之筆,轉瞬間竟成了八卦抹黑的對象!
這是命運對他的惡意撥弄?還是讓他重新活過一次的機會?
日美《沖繩回歸協議》驚傳「密約」!
在野黨新科議員於國會出示極機密官方電文
美方對沖繩四百萬美元補償費其實由日方代墊?
直到被逮捕的這一刻,明星記者弓成亮太才發現自己將那份關鍵電文交出去,實在是大錯特錯!這份文件與糾葛多年的日美沖繩歸還談判有關,當弓成在外務省女事務官三木昭子固定拿來的資料中,看到僅限外務省高層傳閱的「極機密」電文時,敏銳的新聞直覺立刻告訴他,其中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大內幕!經他明查暗訪之下,發現政府竟然與美國偷偷簽訂了密約,這種欺騙人民的行逕令他無比憤慨!
但是為了避免消息來源曝光,弓成的報導始終不敢寫得太露骨,眼看引起的輿論迴響有限,他乾脆心一橫,將文件影本交給了新進議員,怎料議員在質詢時居然一字不漏地唸出內容,還高舉著那份寫有弓成筆跡的機密資料,完全暴露了弓成和三木的身分!
一時失算連累了消息來源,滿腔熱血卻被當成政爭工具,對一向自傲的弓成來說,這是他身為記者最大的失誤!然而這時的他並不知道,未來他將失去的,除了珍視的家庭、名譽,還有他視為天職、無可取代的記者生命……
人們往往透過媒體來看世界,然而身為記者,在維護大眾知的權利與私我情感之際,宛如冒險行走於理想與現實的懸崖邊緣。記者出身的山崎豐子在跨入文壇五十餘年後,終於以代表「第四權」的記者為題材,寫出了背負一生的志業,更讓我們看見面對撲天蓋地襲來的巨浪,渺小的個人如何挺身而出,力搏命運!
得獎紀錄
榮獲第六十三屆「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賞!
各界名人強力推薦
名家推薦:
【日劇達人】小葉日本台
【作家】成英姝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有成
【旅日文化名家】李長聲
【律師.文字工作者】李柏青
【作家】柯裕棻
【前中央社駐華府、紐約、休士頓特派員】胡宗駒
【政治評論者】胡忠信
【資深新聞評論員】范立達
【作家】茂呂美耶
【前媒體工作者】黃哲斌
【作家.「總幹事」】黃國華
【中國時報東京支局長】黃菁菁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
等14位各界名家震撼推薦!
【導讀節錄】
記者的宿命
【資深新聞評論員】范立達◎文
記者跟消息來源間的關係,一直是新聞學中恆久的討論話題。普遍共識認為,記者為消息來源保密,是無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甚至,為了履踐這項義務,記者寧可拚著自己去吃牢飯、蹲苦窯,也不能出賣消息來源。
其實,國家利用偵查手段,去挖掘記者的消息來源,或藉此威迫、恫嚇媒體不得報導對政府不利的新聞,這種手法是非常可議的。因為正因政府施政不透明,才會有秘密存在。這些秘密,有些根本只是為了遮掩政府的違法、無能或醜態,若不透過媒體公諸於世,誰會知道政府曾膽大妄為若此?舉例而言,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壹周刊》與《中國時報》同步報導「國安密帳」醜聞,結果,國安局馬上控告這兩家媒體涉及洩密,司法單位並發動大軍搜索,一舉從印刷廠中查扣十六萬本即將出刊的雜誌。但醜聞既已曝光,政府無從遮掩,最後只能坦承確有其事。而國安局控告媒體洩密的這件官司,直至九十九年間才以「罪嫌不足」為由結案。檢察官在不起訴書還點出,被媒體披露的這批專案文件是否真是機密?或僅是為掩護少數人不法的障眼手法?狠狠地修理了國安局一頓。
本書的情節其實跟上述案例極為接近。故事的梗概,是以日本新聞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山事件」為藍本發展而成。
一九七一年六月,日本與美國簽署返還沖繩協定時,日本《每日新聞社》政治組記者西山太吉透過與他有婚外情的外務省(相當於我國外交部)女事務官協助,取得極機密資料,間接證實日本和美國訂有密約。資料顯示,為了順利收回沖繩,日本竟然同意將本應由美國付出的四百萬美元土地復原費,改由日本負擔。由於資料過於敏感,西山不敢在報章上公布詳情,只能隱晦地在報導中點到為止,但在幾次提筆為文後,都沒有達到他預期可能發生的究責政潮。最後,西山選擇把資料交給在野黨議員爆料。沒想到,不守信用的政客竟然在國會殿堂中公開這些敏感文件,引起軒然大波。不旋踵,檢警單位馬上展開大動作偵辦行動,並且迅速查明資料外洩流程,而且把西山和外務省女事務官都以違反「國家公務員法」罪嫌逮捕收押。
最後,女事務官在一審判決有罪並宣告緩刑後,放棄上訴。而西山一審獲判無罪後,檢方上訴二審時,案情出現逆轉而改判有罪。全案上訴到最高法院後,法官認定西山利用與女事務官間的私情獲取國家機密,屬違法行為,而以有罪但宣告緩刑的判決定讞全案。
作者山崎豐子會選擇「西山事件」作為故事素材,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山崎年輕時也曾當過記者,有關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互動關係,相信一定也是她常常思索的問題。而且,她當年服務的媒體,正巧就是這家《每日新聞社》。在菜鳥記者時代,山崎曾親眼目睹西山事件的主角如何在國家機器的追殺下掙扎求生,以及他最後如何不敵壓力,而被迫離開新聞界的無奈結局。若說十年前,高齡七十五歲的山崎,打算以這本探討媒體第四權的角色的小說,作為她筆耕一輩子的封筆之作,倒也是非常完美的結局。
山崎豐子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一如她之前的寫作方式,總是先找到一個扣人心弦的真實素材,再透過大量的資料閱讀與親身訪問,並運用想像力加添情節後,把一段段的故事串在一起,而成為令人動容的精采好書。所以,她的作品有很濃的報導文學的味道,但又有小說的趣味性,不致流於資料的堆砌,可讀性非常高。
在本書中,山崎提出許多尖銳的爭議點,例如:人民「知的權利」是不是高於一切?記者為了滿足民眾知的權利,能不能不擇手段地挖掘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私情,是不是必然成為影響或脅迫對方洩密的原因?而在司法審理過程中,控辯雙方的主張,如:「髒手握著髒筆,有資格主張知的權利嗎?」或:「如果在稱讚報導自由的同時,對於採訪中所存在的不擇手段皺眉頭,就等於只欣賞玫瑰的美,卻不願面對玫瑰根很髒的事這個事實。」都很值得讀者深思。
附帶一提。「西山事件」發生的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對外一致否認日本與美國間訂有密約。誰知道,事隔三十年後,日本學者從美國解密的檔案文件中證實,日、美當年簽訂的沖繩協定,的確有密約存在。而西山也為此在二○○五年向法院起訴,要求國家賠償他的名譽損失。到二○一○年四月,東京地方法院終於判決,日本政府必須公開美國歸還沖繩時兩國訂立的秘密協議文件,同時應賠償包括西山在內的二十五名原告每人十萬圓日幣(相當新台幣三萬五千元左右)。但此時的他已垂垂老矣。七十九歲的西山雖然在人生晚年獲得平反,但區區的十萬日幣,又怎能彌補他當年在國家機器的壓迫下,黯然離開報社時身心所受到的重創呢?
但我絕對相信,為了挖掘真相,西山縱然以一生的青春作為代價,也無怨無悔。因為,這就是記者的宿命啊!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