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導讀】
「非典型」日常推理
【推理評論家】顏九笙
近年來台灣陸續引進各種以「日常推理」為號召的小說,像是北村薰、米澤穗信、光原百合、近藤史惠等人的作品。按照一般印象,日常推理「通常」不涉及真正的犯罪,內容多半清新溫厚,愛好者樂此不疲,但我卻一直覺得不對胃口。這種結果是必然的(日常推理的本質不適合我?)還是偶然的(我只是剛好不愛某些作品的背景/人物/氣氛,換個作者還是有機會)?為了辨明此事,我做了一番小小的考察。
首先我想先確定,「不涉及犯罪事件」就是日常推理的必備條件嗎?(而我這種讀者對日常推理的不滿足,難道就是因為「少了真正的犯罪」嗎?)讀過《空中飛馬》的人應該記得,其中一篇牽涉到「遺棄」,其他故事中也不乏「只差一步就該報警」的事件,前面被我拿來舉例的幾位作家,偶爾也會以犯罪事件作為恬淡故事的高潮,所以用「有沒有犯罪」來做區隔,顯然不完全中的。那麼,比較理想的區隔方式是什麼呢?
曲辰在「匠千曉系列」的導讀裡說:「日常推理強調的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氛圍,將目光投射到我們每天都經歷的日常事情,將或有不解之處膨大變形成舞台上的焦點,然後靠著個人的經驗與才智來推敲出真相。」不論是《春季限定草莓塔事件》裡三個人拚命想另一個人怎麼泡熱可可(卻偏偏不走過去問),還是《解體諸因》裡高中老師邊開車邊破解分屍案,都適用這個定義。曲辰還這般形容「匠千曉系列」主角群的解謎態度:「所謂的解開謎團比較像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解開也不會帶來任何困擾(可能帶給讀者的困擾比較大)。」——說來也巧,奧希茲女男爵的《角落裡的老人》把看報紙破案當成日常消遣,他即使知道真相,也沒興趣告訴警方,可是平常卻不會有人把《角落裡的老人》當成日常推理——不過近藤史惠的日常推理作品《老人與長椅》,確實和《角落裡的老人》有所呼應。
這麼東拉西扯的,「日常」與「非日常」推理之間的界線好像又糊掉了——不,也許這中間本來就有彼此重疊的模糊地帶。這樣說來,我對過去讀過的「日常推理」欠興趣,果然也不是什麼本質上的不合吧?合乎我胃口的日常推理,必定存在於某處——而在閱讀若竹七海這本《我的日常推理》時,我找到了。
這部作品的開頭,乍看也相當「清新」:在建設公司裡編輯內部刊物的若竹七海,寫信央求學長佐竹替刊物寫短篇推理小說。佐竹自己沒答應,卻介紹了一位匿名作家給若竹。這位匿名作家「不擅長無中生有」,卻可以針對自己或他人的體驗做出「意想不到的詮釋」。於是,脫胎自日常生活的十二篇小說按月寄來了,而且內容意外地多樣化,幽默恐怖愛情親情無所不包,甚至還夾帶兩篇「鬼故事」——這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多方面的才華,若竹七海後來的作品不但有本格推理、冷硬派和歷史推理,也有恐怖小說和災難小說——連敘述方式都偶有轉換,不致流於公式化(某一回很像是劇本,以連綿不絕的活潑對話,生動傳達電話往來的內容)。隨著時光流逝,若竹對於匿名作家的身分也愈來愈好奇,終於在一年連載結束以後,見到了那位神祕的作者……
然後呢?
不,接下來發生的並不是心靈之交的感人相會,而是若竹針對既有的材料(也就是各位讀者能夠看到的全書內容,線索都擺在你面前囉,真正的本格迷會為之熱血沸騰吧!)進行「意想不到的詮釋」;匿名作家也有了意料之外的回應——整本書的意義因此有了奇妙的翻轉,害我剛看完結尾的那天晚上,緊張到差點睡不著!大部分的「日常推理」就算點出人心有兇險的一面,都還是有個溫馨取向的安定結尾,誰想得到這本以「日常之謎」貫串的小說,竟然會出現一個隱藏著不安的懸疑結局?這實在太特別啦。不管你對日常推理是喜歡、討厭還是無感,都應該試試看——保證讓你對日常推理的潛力與發展性,有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