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第一章:唸大學?唸什麼?
去問問四周的人:「大學是什麼?」得到的回答不外乎就是教授專業知識的地方,或者是有很多不同的專業科系組成的學術單位,甚至也有很多人直接回答:「大學是可以任你玩四年的地方。」
的確,這是每個人對於大學的認識面向,也反應出每個人心中,對於「大學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在高中,也許會有學校老師告訴你,唸完了高中,你可以考大學,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學校和科系。但是在大學,不會有一個老師很明確地告訴你,大學畢業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甚至告訴你,你的下一個人生目標在哪裡?
「在大學,你得學習掌舵,航向一個你想要去的地方!」這句話可以很簡單扼要的描述大學時期的重大任務,但是船怎麼開?什麼地方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對於一個剛脫離升學壓力下的高中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不了解「大學」是什麼,要在大學裡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即將進入大學的高中生,或是已經在思考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的大學生,你都必須好好認識一下,「進大學」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才可以進一步來談,該如何經營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且把自己安全穩當地送達通往未來的康莊大道。
俯瞰大學
比起高中,大學在架構上變得比較複雜,這也引導出每個學校特殊的多元性。如果你正準備進入大學展開人生的大冒險,那麼勢必要對所就讀的學校有足夠程度的認識,除了你所屬的科系外,整個學校所展現的氣象風貌,可能影響到你的人格發展與人生目標的規劃;此外,大學的教學資源豐富,如果能對它有多一層的認識,將有助你擬定在大學殿堂中的尋寶策略,不至於入寶山卻空手而歸。
現代的大學雛形起源於歐洲,早期是由一群學生主動尋找老師所構成,接著,有些地方開始有教師招收學生,之後再演變為一個固定教學與研究的場所。
台灣目前的大學形態,也來自於歐美大學的模式。只要上網瀏覽一下各所大學的網頁,就可以看到大學的組織架構。像是以台大來說,在二○一一年,台灣大學已有十一個學院、五十四個學系、一百零三個研究所,同時也是教學與研究並進的高等教育學府。
學院是大學架構底下的一個基本單位,台灣的「大學法」有規範,要具備三個學院才可以申請為「大學」。但是,即便是單一學院所形成的學校,也是在執行大學教育,得以授與學士學位。
一般來說,學院是由各個學系或是研究所而構成,例如在台大理學院,有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資訊科學系和只收碩博士班的天文研究所。也因此,如果一個大學的規模越大,理論上會是「學院」眾多、「學系」複雜的組織。
朝向「通才教育」發展
台灣在招收大學生方面,過去以「學系」為單位。最近幾年,許多學校開始利用「學院」來招收大學部的學生,並且出現「工學院不分系」的做法。這是因為大學教育,越來越朝向「通才教育」發展,科系之間的基礎課程也越來越相近。
此外,因應時代的變遷需求,我們常看到一些大學利用「學程」來招生。學程制度是在不影響學院學系的整體架構下,由校方安排相關課程,構成一系列的課程組合「套餐」。
在大學人事的組成上,可以簡單區分為學生、教師、研究與行政人員。以學生來說,分成大學生、碩士班與博士班學生。教師方面則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教授都有,也有些科系會安排助教與講師參與教學工作。除了行政人員之外,大學裡也有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助理等,這些人構成了每所大學的教學特色,也呈現出每個科系與眾不同的風貌。
在大學裡,學生的年齡層包括剛從高中畢業的十八歲學生,也有已經在職場就業又回鍋進修的「中壯年」學生。學校對於學生的管理,不像高中用制式統一的管理方式,大多是相當自由開放的,甚至只有少許的規範。
台灣目前多數的大學都是以「教授治校」為精神,教授除了教學、研究之外,還得負擔服務管理職。因此,教授在大學體系中也扮演了許多決策與執行的角色,這確保了大學整體的環境,是建構在以學術研究為目標的基礎上。
不同的學問領域,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角色,這些元素組成了豐富多元的大學環境,對於一個剛剛踏出高中校門的大學新鮮人來說,或許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在面對這個全新視野的教育環境時,更是容易感到迷惘。所以,有必要對於大學生涯,做一個全面整合性的認識,當作進入社會之前的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