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通才教育與服務課程
因應全人教育的方針,近年來,國內許多大學也大力拓展「通識教育」,以台大來說,從民國七十年起,前校長虞兆中教授提出以「通才教育」來做為教育辦學理念,目的在於「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並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性之關係的教育。」
在這樣的理念推動之下,台大的通識教育著重於各學術領域間的對話與溝通,加強學生對於文化資源的認知,拓展全球視野。在通識課程的安排上,目前可以分成八個領域,分別是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
倘若你是台大生化科技學系的學生,在通識課程的選擇上,會限制修習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以外的其他通識課程,且高達十八學分。這使得學生在專業領域外,也能夠培養不同領域的思考能力。
除了通識教育外,「服務課程」也是落實全人教育另一個特色。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的理念源於美國,它是一種「服務」與「學習」並重的教育方式。以台大來說,通常服務課程是從勞動服務自己的周遭環境開始,逐步擴展到周邊的社區服務。在服務課程中,學生開始對於自己看到的事情、雙手做過的事情,進行反省思考。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只不過是打掃服務而已,但是我認為,當你付出心力去維持最基本的校園整潔時,也會影響周遭的人,對於一些事物產生認同感與愛惜之心。
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經常發現,即使在人來人往的秋葉原電器街,大家也保持著不隨手丟垃圾的公德心,並且在指定的專用區內吸菸,這讓我十分驚訝!
許多台灣人喜歡去日本旅遊,對於日本乾淨整齊的街道更是印象深刻,而日本人之所以能夠維持公共環境的整潔,另一個要點就是有一群社區志工在維持努力,他們會定期自願投入清潔工作。我認為這是日本人對於自己周遭環境的認同所產生的結果,這種細膩的感受也擴及整個日本每個角落。
服務課程不只是校內的勞動,許多台大的服務性社團也開設了服務課程,比方說到僻遠的原住民部落服務,或是到醫院陪伴罹患癌症的兒童。
當一個學生真的跳出自己原本的居住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區甚至進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裡,那樣的刺激和感觸是會永遠烙印在心底的。我相信他們對於周邊的人事物,會以更包容的心態去看待。
打造個人品牌從大學開始
在台大,以工學院來說,要求修滿一百四十四學分數才可以畢業。每個學系所要求的學分數也會略有差異。通常,一學分是每週一小時的課程,但是有些實驗課程,可能三個小時給予一學分。一般的大學生,約略修習二十學分上下,也因此很難看到類似高中課表填滿的狀態,剩餘的時間可以讓大學生從事其他活動。
在系所規定的修習學分中,可以把課程分成「必修」與「選修」,除了專業的課程外,一些大一的國文、英文等共同科目,以及通識課程也是必修的學分。事實上,光是必修科目無法填滿畢業生所必須的學分數,剩餘的學分數就讓學生依據興趣自由選修。
例如唸生物科系的學生,想要學習用電腦分析基因表現,那也許就可以修習一些電資相關課程。或是電資學院的學生因為興趣,而去文學院修習歷史課程。也因為這樣多元的選擇性,讓大學課程出現不同的排列組合,你可能是在大學中培養了對歷史通曉的化學系學生,也可能在大學中培養出第二甚至是第三專長。
進了大學,就好像走進了一個藏寶窟,此時,如果沒有一盞明燈來幫助你看清楚、打量四周,怎會找到心中想要得到的寶石?
在大學裡,沒有一個標準手冊可以告訴你該如何唸大學,也沒有像高中一樣,有老師來幫你安排各種學習進度,你就是自己的「系主任」!所以,進入大學之後,你必須先掌握學習的地圖,了解這裡的遊戲規則,接著就是擬定求學計畫,不斷的探索自我,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利用豐富的大學資源,培養敏銳宏觀的思考和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打造出你獨一無二的「個人品牌」,這是大學教育在人生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