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很多人常以為一個人英語說得快,就代表他的英語很流暢,這是錯誤的觀念。
外國人講話常常有停頓的時候,他們會一邊思考一邊說出“Well”、“Um”這些發語詞,就像我們平常講話會發出「嗯」的聲音一樣。而有些老外講出來的英語會讓人聽不懂,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習慣聽到真正自然流暢的英語。
在口語上,如果過度要求發音精準度,因而忽略了流暢度,在母語人士耳裡聽來,往往顯得非常不自然。例如「我早上吃麵包喝牛奶」的英文是:“I have bread and milk in the morning.”,有些老師帶小朋友朗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聽得清楚,通常會把句子中的每個字都當成重音字在唸,聽起來變成:“I~have~bread~and~milk~in~the~morning.”這樣的朗讀方式,你肯定不陌生!
事實上,我們平常講話,並不會刻意一個字、一個字講出來,這種狀況是在唸字而不是說話,很像是機器人在發聲一樣。
講白一點,英語流暢其實就是說得自然,只要掌握這個原則,你的英語也可以和老外一樣流利。有時候我們聽外國人講英文,感覺像是整個句子混在一起似的,這是因為在英文的口語中,有一些消音、變音、連音、同化音、弱化音的變化。事實上,中文也有,例如:「這樣子」唸快一點就唸成「醬子」。
我在課堂上經常會舉以下幾個例句來說明這種情況:How much is it?
如果請小朋友唸,他可能會看著句子,一個字一個字地唸“How~much~is~it?”(但一開始先暫時不看句子怎麼寫)。因此,我會讓學生先聽我怎麼唸再發音,像“How much is it?”就會變成“How ma chi zit?”,聽起來比較自然。再加上一些語速,聽起來就比較像外國人真正在唸英文了。
此外,“I want to go home.”這句話,很多人都已知道要應該把 want to 唸成 wanna,讓整個句子聽起來像是 “I wanna go home.”但是,want to為什麼會變成wanna 呢?
這是因為當want與to兩個字的t都發音時,不僅很難唸,唸起來也不自然。
在這個句子的to本身並非重音字,其字母o的母音另外產生了弱化的現象,於是就出現了“I wanna”這種聽起來比較自然的唸法。
讓我們看看以下句子的唸法:I have/bread and milk/in the morning.
“bread and milk”這三個字要連在一起唸,就好像在唸三個音節的字;其中and會弱化成an輕讀的聲音,bread結尾的d和and的a則要連著一起唸,而and結尾的d,只需要把舌頭往上排牙齒的後面頂,不需發出 [d]的聲音。“in the morning”這三個字也要連在一起唸,把這三個字當成一個四個音節的字唸。因此,整個句子可以拆成“I have~breadn milk~in the morning.”的唸法。
接觸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增加字彙量
如果你無法享受英文閱讀的樂趣,有可能是你的英文字彙量不夠豐富,看來看去,也只能選擇某種程度的刊物,必須想辦法增加自己的字彙量。
想要增進字彙量,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著手。
例如你對烹飪有興趣,那不妨多看看關於烹飪方面的英文書籍,如此一來,相關主題的字彙就會慢慢增加,無形之中也累積了字彙量。像我本身對於英語教學、教育、管理與領導相關的議題非常感興趣,所以平常就會涉獵這方面的書籍或文章。除了閱讀,增進英文字彙量還有很多途徑,包括看西洋電影、聽西洋音樂……等等。
國外曾經有一篇報導,談到美國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內容,大概是美國小學三年級生的程度,幾乎都是一些很口語、一般社會大眾常常會用到的字,因此,聽英文流行歌曲也是學習英文單字的好管道。
我自己大概是從小學六年級開始聽西洋老歌,當時有部電影「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主題曲,叫做〈A Time for Us〉,旋律非常好聽,我雖然聽不懂歌詞的內容,還是用注音符號拼音,跟著錄音帶一起哼哼唱唱。後來,在美國生活的表姊利用假期回台灣度假,我也特別請表姊幫我寫下這首歌的正確歌詞。
往後,聽英文歌曲變成我學習英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在廣播中聽到好聽的英文歌曲,我會趕緊按下錄音鍵,然後把歌詞聽寫下來,即便有時候遇到新單字無法立即拼出正確拼法,但是總能夠透過後續查字典而學到新的字彙。
當然,這中間需要非常多次的反覆聆聽、查字典,才能真正聽懂一首歌,進而享受歡唱的樂趣。
當我學會的英文歌曲多了,英文字彙量自然也就慢慢增加了,這無形之中就變成一種正向循環的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