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伊森繞了一圈,駛入百老匯大道。雖然時候不早了,他還是想去時代廣場一趟:他和他的過去還有最後一筆帳要算。已經十五年了,自從十五年前那個秋天傍晚、他放下過去的人生後,他沒有一天不想著要出人頭地。
他把車停在萬豪飯店門口,把鑰匙交給泊車服務員,沒進飯店,反而過馬路到對面去。
時代廣場上幾乎一片空蕩。馬路中央,一群微醺的日本人一面合影留念,一面大喊「YATTA」,模仿他們最愛的電視影集。
伊森點了根菸。報紙販賣機和他記憶中一樣,仍在那個位置。他投入銅板,拿了一份今天的《紐約時報》。他把報紙翻開,特別找出藝文副刊,他的照片大大地刊登在副刊頭版,上頭的標題是:
擄獲了美國人心的心理師
這篇採訪原本應該是下週才要見報的,但伊森動用關係,成功讓刊登的時間提前,以紀念這個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奇特紀念日。他大略瀏覽內容,文中以讚美居多,算是一種肯定吧。
他握拳狠狠搥在一座公共電話亭的金屬亭身上。他終於成功了!他信守了承諾:用十五年的時間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他從一無所有躍上了顛峰,而就像這裡的人常說的:在紐約能做得到,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得到……
就在他沉思之際,他的黑莓機震動了。NBC的製作人蘿芮塔打來關切他怎麼還沒到。
廣告即將結束,再三十秒回到現場。瑪德蓮‧蒂范一身粉色系的硬挺套裝,她最後再復習一次新聞稿。她有洋娃娃般的臉龐、陶瓷般的貝齒,和紮成髻的金髮。舞臺上的化妝師替她補完妝後,她以亮麗迷人的神采宣布:
「我們接下來這位來賓是EQ和自信的代言人。他的諸多明智建議,能幫助我們走過低潮,凡事往好的一面想。他的著作穩坐各大排行榜的龍頭,他帶我們透視我們性格中不為人知的一面。親愛的各位,讓我們歡迎伊森‧懷塔克!」
伊森在掌聲中坐到自己的位子上。排在詹姆仕‧布朗特之後進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一如往常,還是會讓他們驚豔。
「週六在美國」的錄影現場刻意營造出溫馨的氣氛,每位來賓面前都精心準備了馬克杯裝的熱呼呼咖啡、一大籃的麵包,以及各式水果,看起來像是好友間的早餐聚會似的。瑪德蓮‧蒂范以友善的口吻展開訪談。這個節目播出的時段收視率很高,而且是雙方都同意的訪談,所以伊森知道不用擔心對方會丟出什麼陷阱問題。重點是充分展現說服力,並保持微笑。他放鬆心情,卸下戒心,開始侃侃而談。
主持人:你在書裡和演講時,經常強調必須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伊森:沒錯。我們都應該努力摒棄負面思想,要把杯子裡的水看成是還有半杯,而不是只剩半杯。為此,我們必須拋開我們對自己的成見,它會阻礙我們成長。把我們心裡的疑慮統統消滅吧!不要再說「我希望」,而要說「我要」!不要再說「我應該可以」,而要說「我可以」!
一天到晚都重複那些一模一樣的話,讓伊森覺得自己好像成了個乏味的機器人。
主持人:不應該把快樂和幸福混為一談,是不是?
伊森:沒錯:追求一時的快樂,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對他人的付出,例如投入長久的情感關係,像是友誼或愛情,或擔任義工等等……個人主義只是一種假象。要先幫助別人過得更好,我們自己才有可能過得更好。
這麼多漂亮的高談闊論,但他永遠也不可能身體力行!啊,道貌岸然地說出這些智慧指南實在不難,但要真正套用在自己身上,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伊森: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富裕,卻不見得愈來愈幸福。
主持人:怎麼說?
伊森:瑪德蓮,妳知道嗎?我們美國在抗憂鬱劑的使用量,竟然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三。
主持人:該怎麼走出這種惡性循環呢?
伊森:要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有意義。
主持人:怎麼做?
伊森:瑪德蓮,妳會不會覺得有時候,自己好像掌握不住自己的人生?妳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裡?好像我們的欲求都是被廣告塑造出來的,好像我們的消費都取決於鄰居的眼光,連我們的思考方式都是從電視上看來的……
伊森:我們必須學著活在當下。如果一味往回看,我們會充滿悔恨和遺憾。若太過期望未來,那又是一堆不切實際的空夢。唯一真正值得去活的時刻,就是當下。
主持人:最後有什麼話要對我們的觀眾說呢?
伊森:趕緊享受人生,趕緊去愛,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大限之前還剩多少時間。我們總以為時間還很夠,其實不然。等到有一天,我們忽然發現自己越過了不歸點時,一切就太遲了。
主持人:「不歸點」?
伊森:就是我們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回頭的那個點,也就是我們發現從此與機會擦身而過的那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