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食物買貴一點,吃少一點
法國飲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用數量換取品質。美國食品系統一百多年來講求數量和價格,並不重視品質。所以大量的平庸食品以超低的價格賣出,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當然不見得百分之百都是如此,只不過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就好像某家連鎖超商喊出的口號,「產品堆高,價格壓低。」
我們不能否認,品質好(指口感或營養價值)的食物總是比較貴(口感和營養價值這兩項特色通常有關連)。原因在於這類食物受到特別的照顧,栽種密度也不像一般作物那麼高。在美國不是所有的人都吃得起高品質的食物,這點很令人遺憾,但是負擔得起的人都應該支持高品質食物。這麼做不但消費者自己能得到健康(至少可以遠離殺蟲劑與其他化學品),農夫的健康,以及住在農場下游與下風處的居民健康,也都能免於威脅。
多付點錢吃到好食物還有另一項好處,就是會少吃。「少吃」是大家最不想聽的建議,但有力的科學證據卻告訴美國人,不管有沒有體重過重都應該大幅降低食量。許多做熱量控制的動物實驗,一再地顯示少吃可減緩老化並延長壽命;有些研究人員甚至相信這是飲食改變和預防癌症之間最具說服力的單一相關因子。簡單來說,吃過多的食物會促進細胞分裂,更會使癌細胞的分裂如虎添翼,迅速擴散;少吃的話可以讓分裂的速度慢下來。少吃也能扼止自由基的產生、控制發炎,並降低罹患多數西方病的風險。
聽肚子的話
如同心理學家觀察到的,很多人的食量是依靠外在提示,特別是眼睛看到的訊息來決定,所以分量愈大吃得愈多、杯子愈大喝得愈高興;自動販賣機設計得夠誇張,就更容易吸引人們來買;M&M巧克力盒放得愈近,就愈想去吃。這些外在提示讓我們輕易地上鉤,滿足所有急於推銷的食品業者。
食品文化跟其他現代生活層面一樣,也成為視覺文化的一環。只是我們應體認到發展視覺以外的飲食感官功能有其必要,這樣才能提供身體有用且準確的必要訊息。比如說,這顆桃子聞起來跟看起來一樣好吃嗎?甜點吃到第三口,還跟第一口一樣帶來那麼美妙的感受嗎?雖然吃得下,但是肚子還餓嗎?
假設肚子已經吃飽的訊息要二十分鐘才傳得到腦部,可是大多數的人不到二十分鐘就草草結束一餐,感官根本派不上用場,更遑論幫忙控制食量。所以應該慢慢地吃,讓身體有時間告訴我們吃飽了,也許會讓我們少吃一點。法國人這點就很行。汪辛克曾經問過一群法國人,要怎麼樣才知道該停下來不必再吃,得到的回答是,「我覺得飽就不吃了。」(這個答案對美國人反而很陌生,因為他們會說,「盤子空了就不吃」,或是「東西吃光的時候」。)法國人吃飯總是不急不徐、願意多花一點時間享用,很可能是這樣才有機會知道自己飽了。
我們至少要學著慢慢吃,多去注意身體發出的訊息,才不會讓外在提示決定食量。我們吃多吃少應該由自己來掌控,而不是放任食品行銷業者的操縱。汪辛克最近的新書:《瞎吃──最好的節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節食》,裡面列出十幾項實用的原則。不過我想提醒大家,作者似乎無視於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個體,提出的原則對人類的感官能力反倒變得有點諷剌。
盛食物時,放在小一點的碗盤裡;吃東西或喝飲料時,使用體積小一點的容器裝(即使買到大分量需要分裝,也別怕麻煩);吃東西留下證據,不管空瓶、骨頭或其他食物殘屑,都留在桌上,才知道自己吃喝掉多少東西;用高腳杯取代馬克杯(用矮胖型的杯子容易喝太多);健康食品放在看得到的地方,不健康食品藏起來;一次吃一份,多餘的飯菜留在廚房,不放在餐桌上,有助於打消再盛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