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養生,先養心

  • 作者:陳保羅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1/02/25

  • 定價:250元
  • 優惠價:79198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793-9
  • 系列:真健康
  • 規格:平裝/224頁/14.8x21cm/普通級/套色印刷
  • 分類:健康養生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醫師關心患者是基本的態度

曾經有一位老太太告訴我,她曾到一家醫院看內科門診,先後找了兩位醫師,其中第一位醫師每次看到她都板著一張臉,不大說話。老太太為了要協助醫師對她的病情有更正確的判斷,所以一直主動想告知醫師自己的症狀,可是這位醫師大概正在專心研判病情,不想被打擾,就阻止她說下去。

老太太的心情很失落,後來她遇到第二位醫師,態度很親切友善,不管她對醫師提出什麼樣的疑慮,醫師都告訴她沒有關係,要她安心。老太太說,聽見醫師這樣說,她都覺得自己的病好了很多。

我認為,關心病人是醫師的基本態度,病患面對醫師應該要有更高的要求才是,而不是只要求醫師給你好臉色看。

醫師的態度和醫療技術病患都應該要求,這並非苛求,絕對和病患的治療效果大有關係,因為去醫院是為了把病治好,這是最高原則。

今天如果患者因為身體不舒服前來求醫,而醫師總是表現出沒有耐性的樣子,不只讓患者感受不佳,也會影響診斷結果。尤其在心臟內科門診當中,有許多需要長期追蹤的心血管病患者,他們一看診就是十年、二十年,從為人父母到當了阿公、阿媽,這些上了年紀的患者不一定能理解醫師的專業說明,有些人在表達能力上有限,更需要醫護人員的耐心對待。

醫師對待病患態度良好,才能和病患取得最佳溝通管道,並且對病患的治療有幫助。所以關心患者、對患者有耐性,只能說是選擇醫師的考量因素之一,最重要的還是醫師要能將患者的病治好。而精確的診斷、對症用藥,及施行手術,憑藉的就是每位醫師的專業和經驗,這不是每一位態度好的醫師都具備的。



患者對醫師也需有耐性

從醫多年,我很希望給大家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疾病不是突然之間找上門,而是日積月累的。以現在醫藥發達的程度來看,緩解症狀並不困難,但是要真正治療改善疾病,則需要時間慢慢調整,才能修復健康。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醫師看不好,換一位醫師、換一家醫院就好,再看不好就再換一位醫師、再換一家醫院。問題是,真的是醫師「看不好」你?還是你對於醫療進程有過度期待,想說吃2天藥、打個針,最多住院1個星期就可以?

病患有這種期待當然無可厚非,畢竟誰都不想要受到疾病的折磨,也很難接受長期處在疾病的狀態。不過我建議大家,為了找回失去的健康,必須給自己多一點空間。

以心臟科來說,通常患者病況都不單純,尤其透過檢查,病況極為複雜的患者並不少。像這類病況複雜的患者,大部分都需要一段時間進行藥物治療,並且做長期追蹤,前期就失去耐性的患者,往往病就不容易看好,實在可惜。

另外,多數人對於看病也有迷思。他們認為心臟疾病只要看心臟科醫師、吃心臟科醫師開的藥就會好,其實不然。我常對患者說,醫師只能為病症的改善規劃一個藍圖,還需要許多專業上的輔助,比方說亟需戒菸的患者,我會請他們再看戒菸門診;需要飲食療法的患者,則請他們請教營養師,這些整合服務在大型醫院都有,最重要的是患者的耐心配合。
1 2 3 4 5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