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我的孩子說他畫不出來〉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要你做一件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畫一幅畫,腦子裡有畫面,手卻無法自在地描繪出腦海裡的畫面,許多人或許因此多少有一點對攝影的喜愛,想要把自己腦子裡美好的畫面直接經由那神奇的機器呈現出來。
我們為什麼畫不出來?成年人或許可以說:「沒有學過。」但是當孩子對我們說:「我畫不出來!」難道一個繪畫課程或美術班可以直接解決他們的難題?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的孩子有時會畫不出自己想畫的東西。
我記得兩歲多的yoyo,也曾經有這樣的情況,她希望爸爸幫她畫一幅開車的圖,她說:「我不會畫。」
這時候,凡是輔導孩子、幫助孩子的你,可不是發揮樂善好施精神的時候。如果你覺得這個「題目」對你而言輕而易舉,或許不要急著以過來人的姿態說:「這樣也不會,媽媽(爸爸)教你!」相反地,萬一你本來就自認為沒有「繪畫天分」,沒有「藝術修養」,也不需馬上去請教「專家」。根據我們家的經驗,這裡的重點在於孩子的問題與成人的想法大不相同。
不幫孩子畫畫,並不是不理會孩子的困擾,而是試著找出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幫助他越過心理障礙:為什麼寶貝會畫不出來?該如何引導他?
因為每個小孩都是個案,所以只能去摸索適合你的寶貝的路徑。這裡提供的,只是針對成人的一些提醒,適用性應該比較高,畢竟我們的教育歷程大同小異。
首先,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參與。在幼兒畫圖時適時地「參與」,只要不是帶著「教導」的意味,對於營造創作時自由快樂的氣氛還是有所幫助的。有那麼幾次,左右姊妹希望我和她們一起畫畫,雖然知道不應該畫畫給孩子看,但此時的出發點已經是親子共樂,而孩子也希望媽媽也能和她們一起開心作畫,所以我和她們一起畫了幾幅接力作品。孩子會觀察環境,也會觀察人的反應,她們看到媽媽所畫的內容,也看到我的態度,尤其是後者最重要,不管孩子與你自己畫得如何,整個過程都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這是暗示孩子:畫畫是沒有負擔的事。話說回來,只要拋棄成見,不計「成敗」,和幼兒一起塗鴉亂畫一定是最放鬆的時光。
至於引導的方式,雖說基本上沒有一個萬用的程序,但是在過程中嘗試放棄自己的理解,積極體會孩子們的眼光,絕對是唯一不可「懶惰」的準則。
就以這位朋友的心肝寶貝J想畫恐龍為例:J想畫恐龍卻畫不出來,他希望媽媽能幫他畫一隻恐龍。
此時,大人必須注意的是要先「忘記恐龍的長相」。雖然我們在腦袋裡免不了有一個如圖片或電影裡「正確的」恐龍形象,但是不能作為預設的結果,如此一來會干擾孩子的想像,讓他們喪失動筆的動機。當幼兒說他畫不出來,通常表示他沒有動機,這時或許可以問他:「你想畫一隻什麼樣的恐龍?」如果一時難以表達,我們可以再試著用問答的方式慢慢地引導孩子,營造出一個故事的情境,幫助他去想像那個畫面,那個畫面中可能包含著:恐龍處在何處?牠在做什麼?牠在想什麼事情?牠身旁有什麼?……這些問答的目的,是要將孩子對恐龍的喜愛,轉換成一種實際的想像。
這些原因可能是各式各樣的細節,甚至重點不在恐龍身上,而是其他你想像不到的非關主題的事物。在編造故事的過程中,通常孩子會突然發現他畫畫的「真實的動機」,進而動手下筆,這時你就等著接受一切結果了。
當孩子透過故事性的引導,不管他畫出什麼樣子,就算是三頭六臂的怪物,或只是幾個大圈圈,你都得接受,都要認同他心裡所想的樣子。不要讓他覺得你期待他畫出什麼,更不能有任何言語上的批評,或是不贊同的表情。我們必須和孩子一起分享他所創造出來的故事,真誠地感覺他獨特的創作。
然後將這幅畫收藏起來,這是我們唯一的責任。
六歲以前的孩子,由於心智尚未成熟到對事物「整體」進行觀察,也缺乏「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連結認知。所以不應該強求模仿「正確形象」的描寫力,就讓孩子自在地畫出他心中的想像吧!如果在這個時期過度要求孩子畫出所謂正確形象的圖像,後果會怎樣呢?那就是他以後真的都畫不出來了!因為孩子會覺得畫畫是有標準答案的,孩子們會朝向有讚美的那條窄路走去,會自我檢驗,而這樣的他如果無法達到「標準答案」,就不會主動提筆來作畫。
身為父母的你,到時可能真的要提起畫筆幫孩子畫畫了。
※左右愛/亂語:
zozo說:「天空是世界的背景。」(5.11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