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偷看他世界的方法〉
妞妞妹今年才三歲多,她跟媽媽說想去學畫畫,因為老師說她的畫好醜。
故事其實不這麼簡短,但我讀得好憂心,難道還有老師不知道他的一言一語影響著孩子一輩子?難道還有老師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正面鼓勵、而非負面的否定?
嚴格來說,「學齡前兒童繪畫」其實不能算是「繪畫」,如果用「心智成長」的眼光來看,那比較像是孩子自由地在材料中遊戲,我們成人只是「不小心」偷窺了他們的世界。我想妞妞妹媽媽已經有分享孩子的世界的心理準備,只是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在環境的預備狀態,如果我們希望多多瞭解孩子,那麼在家中可以隨時準備好材料,成人就會得到更多這種「不小心」的機會。
萬一孩子在學校有負面經驗(尤其是老師的不認同),那麼更需要加強他的正面經驗,來克服那個可能無心的老師所具有的權威感在孩子心中所造成的卻步。家裡的支持(每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刻意的誇獎也是應該的,就當成發揮想像力的時刻與他一起討論作品的各種細節。孩童在塗鴉階段(通常在二到四歲)最希望別人聽他描述各種可能隨手拈來的細節(這時成人不要以「繪畫」概念來面對眼前這堆通常難以分辨的創作),一旦小孩有了順利的分享經驗,他會不斷地找機會用各種材料透露他的想法與夢想。不過,對於曾經直接給予他負面經驗的人來說,可能就沒有這分福氣了。
以下是我們在家裡常做的事:讓孩子有各種大小的畫冊、零散的小紙條、空紙盒……等,還要有隨手可得的筆,當然也要有隨手收集、編上日期的準備。zozo、yoyo很早就開始學習這個用數字「建立檔案」的工作,間接也讓她們對日期有清楚的概念。她們會數日子,將事件與時間順序連結起來;會自己發現以前畫的方式和現在有了區別。
孩子有時會記得以前畫的感覺,有時會重新編故事,他們慢慢融入屬於自己的語言世界,確定這些東西有人聆聽與閱讀,隨時都可以分享。久而久之,由其他地方不經意產生的障礙對他來說應該就只是小事了,這就是我們能做的部分。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他的自由創作取得「合法性」。
進一步說,既然我們已經將幼兒的繪畫行為看成「心智成長」的紀錄,理論上就不能再以「美術發展」的線性觀點來評價。例如:透視法、合理比例與結構、準確的色彩、正確的工具使用……等,這些相當程度依賴確定知識的「專業動作」常常過於要求精準,以至於幼兒無法充分表現他確實的內在感覺,以及專屬於他自己的「邏輯」。在兒童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客觀地」評價其表現成果之前,我們寧願看到他為了展現得到某物的慾望,而將手腳「不正確」地扭曲伸長,也不希望他為了畫得「正確」而總是在結構上傷透腦筋。這個所謂「客觀的」或「理智的」參與,與孩子生活經驗的大量累積有關,他會意識到較為明確的「社會關係」,並且在圖面上以適當的空間來表現。一般來說,這是九歲以後的心智問題,不過在資訊發達充滿感官刺激的城市裡,可能會提早來臨。
然而不論幼兒的成長環境如何豐富,站在「自然」與「自我成長」的教育立場,我認為所有強調作品品質的「繪畫班」都不應讓學齡前兒童碰觸,那些願意不計後果陪你的孩子玩上一、兩個小時的老師,不管體力上的付出或是理念上的堅持,都值得讓我們尊重。
※左右愛/亂語:
yoyo一邊看著爸爸的眼睛一邊說:「爸爸,眼睛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看到我也可以看到你。」(3.4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