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BRINGING UP BEBE: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

  • 作者:潘蜜拉.杜克曼
  • 譯者:汪芃
  • 出版社: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2/12/27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803-848-6
  • 系列:親愛˙關係
  • 規格:平裝/336頁/14.8x21cm/普通級/黑白印刷
  • 分類:親子教養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那我們為什麼還繼續這種育兒方式?為什麼這種「美式」的教養方法深植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裡,甚至連離開美國、到了其他國家也無法放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首先,自一九八○年代起便有大量的資料數據和輿論宣稱,家境不好的兒童之所以課業表現不好,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外界刺激,且幼兒時期的教養尤其重要。中產階級的父母就信了這套理論,認為給孩子的教育和刺激越多越好。

而差不多就在同一時期,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也逐漸擴大,突然間,美國父母有了迫切的壓力,開始忙著將孩子培育成菁英,讓孩子從小(最好還要搶先其他同年齡的小朋友)學習各種該學的技能。

除了這種競爭式教養之外,我們的社會也出現另一種日漸普及的觀念,那就是兒童的心理十分脆弱,需要嚴加保護。現在的年輕家長正好是最信仰精神分析理論的一代,我們認為父母做的每個決定都有可能傷害到孩子。除此之外,我們這一代成年的時候,正好是美國掀起離婚熱潮的一九八○年代,因此我們會更希望自己別像父母當年那麼自私,應該以孩子的福祉為優先。

此外,雖然美國暴力犯罪的發生率在一九九○年代早期的高峰之後便逐年下降,但現在的新聞報導常讓人感覺我們下一代的人身安全正遭逢史上最巨大的危機,好像我們在一個危機重重的世界裡養兒育女,必須時時提高警覺。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美國人發展出一套充滿壓力的教養方式,壓得家長喘不過氣來,然而現在到了法國,我卻看見另一種可能。我會想深入研究這主題,一方面是出於新聞工作者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已經被育兒地獄逼得走投無路。不堪回首的海灘假期結束時,我下定決心要查個清楚,了解法國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就姑且稱我的行為是一種「研究型教養」吧。為什麼法國小孩不會隨便亂扔食物?為什麼法國爸媽不會失控大罵?環繞著法國人的那種隱形的「文明感」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我可不可以調整腦袋裡的育兒電路,用法國人的方式教養我的小孩?

後來我在《社會指標研究》期刊中讀到一篇〈法國及美國國民之時間利用及主觀福祉〉論文,發現我的假設或許沒錯。這份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主導,研究團隊針對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母親和法國雷恩市的母親進行調查,發現美國母親育兒的痛苦指數比法國母親足足高出一倍多。這份調查結果和我自己在巴黎及美國的觀察結果一致:法國父母的育兒工作比較不像折磨,比較像享受,而法國人一定有什麼秘訣。

我深信只要好好觀察,一定可以找出法國父母的錦囊妙計,只是以前沒人留意過而已,因此我在媽媽包裡塞了一本筆記本,展開調查生涯。從此無論去看醫生、赴晚宴、帶小孩去找其他小孩玩或去看布偶戲,我都會抓緊機會觀察眼前這些活生生的法國爸法國媽,試圖找出他們「不能說的育兒秘密」。

研究開始時困難重重。我感覺法國父母似乎很極端,有時非常嚴格,有時又放任孩子到驚人的程度。直接盤問他們也沒用,我問過不少法國父母,大部分的人都堅稱他們沒什麼特別的教養方法,不但如此,他們還堅信法國社會已經深陷在「小霸王症候群」之中,都說什麼法國家長已經越來越管不住兒女了。(我聽了只對這些法國父母說:「你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小霸王』,請去紐約見識一下好嗎?」)
1 2 3 4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