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我又在巴黎生下兩個孩子,這段期間我仍繼續尋找各種線索。舉例來說,我發現法國也有一位家喻戶曉的育兒大師,地位就像斯波克醫師(Dr. Spock)在美國一樣崇高,但她的著作卻沒有任何英文譯本。我讀了這位女醫師的書,以及許許多多的法國育兒書,還訪問了幾十位法國父母和專家,甚至常常不知羞恥地在接送小孩和去超市時偷聽法國父母都在說些什麼。現在,我想我終於洞悉了法國父母獨特的育兒之道。
我所說的「法國父母」當然是一個概括的集合體,實際上每個人的情況應該稍有不同。我所認識的法國家長大多住在巴黎市或巴黎郊區,幾乎都有大學以上學歷、從事專業工作,且收入在法國社會的平均之上,但並非極端富裕,也不是什麼媒體菁英,簡而言之就是法國社會中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中上階層,而我用來對照的美國家長也是差不多的社會身分。
儘管如此,我到法國其他地方時,仍在法國各地勞動階級母親的身上觀察到與巴黎中產階級差不多的育兒觀念。事實上我十分驚訝,法國父母對於自己的育兒哲學雖然沒什麼意識,但他們教養孩子的方式幾乎差不多,從有錢的律師、托兒所和公立小學老師,到公園裡厲聲責罵我的老太太,所有法國人嘴裡唸的育兒原則其實都大同小異,此外,我讀過的法國育兒書和教養雜誌也都秉持著類似的觀念。我很快便意識到,原來在法國育兒並不需要「選擇」某一套教養哲學,因為法國人心中有同一套不容置疑的大原則,光是這點就可以讓為人父母的心態輕鬆許多。
那為什麼要學習法國人呢?我可沒有「哈法」的傾向,而且事實恰恰相反,我其實並非百分之百喜歡住在這裡的感覺,而且絕對不希望我的小孩長大之後像巴黎人一樣高傲。然而縱使法國有不少問題,但法國育兒之道的確是完美的對比,可以突顯出目前美式教養的問題。某方面而言,法國中產階級家長的價值觀其實跟我非常接近,巴黎的父母非常重視跟孩子說話、樂於帶兒女親近大自然、喜歡讀書給小孩子聽,他們也同樣喜歡帶小朋友去學網球、學畫畫,或帶他們去互動式的科學博物館等等。
然而儘管法國家長很認真養兒育女,卻不會過度投入,他們認為即便是再稱職的父母,也不該讓孩子有求必應、隨傳隨到,在他們眼裡,父母無需因為自己無法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而感到自責。曾有一位巴黎媽媽這樣對我說:「我認為晚上就是父母自己的時間,如果我女兒想,我可以讓她待在我們身邊,但總之晚上就是大人專屬的時光。」法國家長也希望提供孩子許多刺激與教育的機會,但他們並不認為孩子需要每天從早到晚密集教育。當美國父母忙著讓他們的幼兒學中文或接受識字前訓練的時候,法國幼兒卻在做幼兒該做的事:搖搖晃晃地四處走動,以他們自己的步調認識這個世界。
除此之外,法國人養兒育女的比例非常高。許多歐洲國家都面臨人口衰退的危機,但法國卻正掀起一股嬰兒潮。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二○○九年的調查指出,法國在所有歐盟國家中生育率排名第二,僅次於愛爾蘭。
法國的社會福利措施非常完備,這的確讓生兒育女顯得比較吸引人,壓力沒那麼大,畢竟法國家長不必付托兒所學費,不必擔心醫療保險,也不必替小孩存大學學費。不少法國人就因為生了孩子,每個月都會有補助款項直接匯入他們的銀行戶頭。
但這些社會福利絕非法國式教養與眾不同的成因,我感覺法國人育兒的觀念框架簡直和我們天差地別。每次我請教法國父母如何管教孩子,他們總會愣上好幾秒才意會過來,然後便說:「喔,妳是說我們都怎麼教育小孩嗎?」很快我就明白了,對法國人來說,「管教」是個狹隘且他們不常用的方式,管教的目的是懲罰,而「教育」(與教育制度無關)則是他們認為自己每天對待孩子的方式。
多年來,報章雜誌上不斷疾呼美式教養的失敗,坊間光是教導美國人養兒育女的書就有數十甚至數百本,每一本都宣揚著截然不同的理論。
而我沒有理論。我有的,就只是眼前活生生上演的情景:我看到的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所有小朋友吃得好、睡得好,父母也輕鬆自在。這個成果就是我的出發點,我設法從這個令人欣羨的成果反推回去,試圖瞭解法國人的秘訣。結果我發現,原來想成為不一樣的父母,不一定要換一套育兒哲學,只要重新了解「孩子」是什麼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