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談判到底是什麼?
在多位談判方目標分歧、彼此利益互相衝突的狀況下,有下列幾種談判策略可以運用:
●僵持不下:
「我不答應你,你也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們沒轍了!」
雙方堅持立場,不願讓步。最後雙方都不滿意。
●轉趨強硬:
「馬上給我上床,我不想再聽到你說話!」
這種策略有它的好處,或者說是正當性,但這算不上是種談判。最後只有一方滿意,另一方沮喪。
●一心退讓:
「只要你做完功課,我就給你一包糖,而且你還可以比平時更晚上床睡覺。」
在開始比賽之前就輸了,因為根本還沒談,你就讓步了。最後只有一方滿意,另一方沮喪。
●乾脆擺爛:
「你不想整理房間?很好,我慢慢等著,你一定會比我先受不了的。」
耐得住性子者贏,而孩子通常比父母更有耐性。最後雙方均不滿意。
●談判:
「你呢,你想先玩電動;而我呢,我希望你先整理房間。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你一定得整理房間,所以我建議你馬上去整理,這樣一來,你就會有時間玩啦。」
明白舉列雙方目標,兩者是可以互補相成的,於是出現了折衷方案。最後雙方都滿意。
談判,並不是大家圍成一圈坐下並商討問題這麼簡單。談判是要在兩個或多個目標迥異、但希望能得出一個能讓大家雙贏的結果的談判方之間,找出共通的協議。要談判,談判方一定要有談判的意願,而這分想要尋求折衷方案的意願,有時候正是跟對方談判時的第一項議題。不過在我們所謂的親子談判範圍中,卻恰好相反,因為對孩子來說,什麼都可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