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越打越不聽話,該怎麼辦?
小學二年級的佑佑,最近跟爸爸有了嚴重的衝突,媽媽帶著他來請求協助。
原來,佑佑從小被爸爸打到大,犯錯時只要打一打就會乖一陣子。不過隨著年紀漸長,他越來越不怕挨打,因此爸爸下手也越來越重。來診所的前一天,父子倆又爆發口角,當爸爸作勢要打他時,佑佑突然伸出手說:「你打啊,隨便你打啊!打死我吧!」孩子挑釁的言語讓爸爸整個抓狂,沒想到體罰得不到效果,還被反將一軍,面子真的掛不住啊,親子關係也降至冰點。
我個人並不反對適當的處罰,但打小孩到底是處罰孩子,還是讓家長發洩情緒呢?打孩子是要讓他心裡痛,而不是讓他皮肉痛。但是佑佑爸爸每次一發脾氣,就是拿起棍子一頓猛打,很明顯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當孩子還小時不知道該抗拒,隨著他漸漸成長、懂事,開始體會到忍一時皮肉之痛,之後就能得到海闊天空。
孩子不反抗,只是認為爸爸打完了,情緒發洩完了,自己也就逃過一劫了。相反地,如果挨打的過程中因受不了而反抗,可能激怒父親,下場一定更慘。其實孩子的言語並非故意挑釁,而是發自肺腑地認為等爸爸出完氣,打完就沒事。
正向管教態度讓孩子變得更好
像佑佑這樣的案例,我們能做的就是鼓勵家長用正向態度來引導孩子,請他們多稱讚孩子。可能一開始爸爸還沒辦法做到,因此不妨由媽媽先開始,像是記錄孩子每天表現如何,有沒有值得稱讚的表現。每天仔細記錄孩子的行為,在家長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讓人生氣的事,或許還會發現孩子有好多值得讚許的地方。當你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相信他們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在管教孩子時,我通常建議爸媽要用「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孩子被處罰幾次後,通常都已經知道爸媽會用什麼方法回應,有時還會頂嘴,讓父母的情緒火上加油。當爸媽氣到打不下去,孩子會以為獲勝了,爸媽竟然沒打我耶!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雙方關係越來越糟。
當你想打小孩時,請先暫停一秒,思考一下是否能換個方式?有沒有可能用讚美來取代處罰?轉一下念頭,讓自己的情緒和緩一下。
曾有個媽媽帶孩子來上課時,小朋友不小心把桌上的玻璃杯打翻了,因而激怒了媽媽。當媽媽正要斥責孩子時,我連忙制止,請她先別生氣,換個方法試試。
我說:「你們覺不覺得玻璃杯碎得好棒,不但範圍沒有很大,而且好漂亮、好有藝術感?」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忍不住笑出來。我稱讚她:「這就對了,妳的情緒放輕鬆了,這時我們才能來引導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引導他們如何去善後。
當杯子摔碎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收拾吧!」可以先拿掃把,把危險的碎玻璃片掃掉,接著要求孩子幫忙拿抹布把弄濕的地方擦乾。讓孩子參與善後的過程,他們也能感受到收拾殘局是一件麻煩的事,以後做事就會更加小心。若只是媽媽自己來整理,孩子完全不需要動手,他們也就不以為意,無法從這件事上學到教訓。
教養方式百百種,唯有不按牌理出牌,才能讓孩子不知如何接招。做父母們的要記得,換個想法,才能幫助孩子們走上正軌。
孩子記不住,是專注力不夠嗎?
「妹妹啊,趕快去洗手喔!記得要用肥皂搓一搓,再用水把泡沫沖乾淨,手要完全洗乾淨,擦乾後才能吃點心喔……」
姿妤的媽媽帶她回家後,馬上囑咐她要把雙手洗乾淨。一分鐘過後,姿妤從浴室出來,媽媽看了一眼她的手還在滴水,馬上問:「妳怎麼沒把手擦乾呢?」接著又聞一聞她的小手,果然,根本就沒用肥皂嘛!
「為什麼我叫妳做的事,妳都做不好呢?洗手有很難嗎?沒有用肥皂洗手,細菌根本沖不掉呀……」媽媽像連珠炮一樣不停地唸著,但姿妤根本沒聽進去,臉上還露出了不以為意的表情。
看到姿妤的表現,媽媽忍不住心想:「為什麼她沒辦法把一件事做好?到底是自己教的方法錯了,還是孩子的專注力有問題?」
像姿妤這樣的狀況,不能全部歸咎於專注力,跟家長教養方式確實也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的小孩都被照顧得太好了,爸媽呵護過了頭,反而容易養成孩子的惰性。
從姿妤的例子來看,媽媽一連下達了「去洗手、用肥皂搓手、沖泡沫、用水沖乾淨、擦乾手、吃點心」等多個指令,這麼長的一句話,除了能不能記住的問題之外,孩子的大腦也會解讀成:「我幹嘛記呀,反正媽媽還會再告訴我!」
想改善孩子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他養成動腦的習慣。例如,當你說:「去洗手時」還可以接著問:「洗手應該先做什麼?」
當孩子收到這個指令之後,大腦會開始運作,去想:「第一步應該是先開水龍頭吧!」
當孩子答對後,可以再問:「打開水龍頭後,下一步呢?」讓孩子一步步地操作加上動腦,慢慢地引導他,才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孩子會自己選擇指令
有時候大人一口氣給予孩子好幾個指令,例如早晨起床,媽媽說:「先去尿尿,尿完洗手後再刷牙,然後過來吃早餐……」當媽媽已經把早餐準備好了,孩子可能只上了廁所,其他事都沒做。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跟孩子自己選擇指令有關,剛起床時因為有點尿急,所以記得去尿尿,但洗手、刷牙這些事對他而言無關緊要,很可能就忽略不去做。
小孩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若媽媽一口氣要求他做好多件事,可能會不知道如何接招,結果反而什麼都做不好。
媽媽們常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上次明明能記住或做到的事,這次卻不行了。其實,孩子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有沒有「動機」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例如,上次在媽媽的鼓勵下,孩子記得吃飯前要洗手,但這次卻忘了。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要求時,爸媽可能會責備:「你上次明明都會,這次怎麼忘了!」用過去孩子在有動機之下完成的事,來指責他現在的失敗,會讓他覺得緊張,甚至不知如何跟爸媽相處,以後很可能演變成對指令反抗。
當孩子沒有完成一件事時,家長應該去引導他做好,而不是用下指令的方式。例如,孩子放學回來後書包亂扔,媽媽可以說:「這個書包怎麼在這啊?它本來應該是在哪裡的呢?」而不是用命令的語氣說:「你馬上去把書包給我放好!」
如何訓練孩子完成多個指令
大家應該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跟孩子說:「你趕快把書包放好,去洗手,寫完功課後就可以吃布丁了喔!」本來想用利誘的方式提升他的行為動機,沒想到到頭來孩子只記得「吃布丁」這件事,其他全忘了!
爸媽很習慣在說了一長串話後,再加一句:「聽懂了嗎?」孩子的回答一定都說:「懂!」但卻都沒做到。建議爸媽們可以把要求孩子做的事先清楚說明,然後請他複誦一次,接著再問他:「那你要怎麼做呢!」這樣指令才能有效進入他的大腦裡。例如,剛剛我們要孩子趕快把書包放好,去洗手,寫完功課後就可以吃布丁。講完後,可以問他:「剛剛媽媽要你做什麼?」當孩子回答:「放書包、洗手、寫功課、吃布丁。」可以再追問:「那書包要放哪裡?洗手在哪洗……」多問孩子一些細節,讓他思考怎麼做最好,最後才放手讓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