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如何有效稱讚孩子?
多年前,有個國小邀請我去幫小朋友上專注力課程,當時我要求來受訓的五、六個小朋友,背上放著瑜伽磚,然後學小狗爬,藉此訓練他們的穩定度。雖然這個訓練並不需要競速,但孩子年紀還小,難免會互相競爭誰爬得比較快。當他們在教室爬完一輪後,速度最慢的小朋友竟然生氣了,不過他表達情緒的方式不是憤怒,而是嚴肅地跟我說:「老師,因為我很聰明,所以這個遊戲不適合我,只適合他們這些笨蛋!」我聽了之後十分訝異,猜想這個孩子是因為輸了不甘心,所以才找藉口給自己臺階下。
下課後,我跟導師聊了一下這個孩子的情況,她說:「阿鎧老師,你等會跟他媽媽談過就知道了!」沒想到,當這位媽媽聽完我的話後竟然說:「老師,我覺得這個遊戲真的滿笨的,我的孩子那麼聰明,你要不要換一下別的遊戲呢?」
聽完之後,我終於理解這個孩子為何會有如此反應。之後,我又陸續聽說只要考試成績不理想,這名孩子一定會提出意見:「老師,這些題目不適合我,只適合那些笨蛋,你應該要重出題目!」雖然導師也曾多次跟家長反映問題,但得到的答案都是:「這些題目真的不好,你要不要換個題目試試看!」由於父母本身的問題,導致孩子觀念偏差,我雖然為此感到憂心,但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錯誤,其實也很難導正。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稱讚孩子多聰明、多棒,卻沒有讓他們了解事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夠的。根據臨床統計,家長們常有下列幾種錯誤的稱讚方式:
自我感覺良好型:這類的稱讚常來自於孩子的外在,例如「妳好漂亮」、「你好帥」、「你好聰明」等。簡單地說,這類的稱讚並不是稱讚孩子,而是稱讚孩子的父母,因為這些稱讚內容其實都是告訴父母「你生的真好!」但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天賦」,所以會讓他們認為自己與生俱來就很厲害,結果造成「眼高手低」,或者不想面對困難帶來的挑戰,以免破壞自己的存在價值。
成就終止型:這類稱讚常把孩子捧上了天,例如「你是第一名」、「只有你會,我們都不會」等。
現代社會少子化,所以孩子是家中第一名,其實也是「最後一名」,但是他們往往卻因為聽到「第一名」這個字眼而認為自己已經是頂尖,再也沒有人比得上他,或者覺得沒有什麼更好的榮譽需要爭取,也沒什麼事需要努力精進!
手足相殘型:有些父母會在孩子面前營造出一個學習上的「假想敵」,作為努力的目標。父母對於孩子身邊可以比較的對象,通常是從其他孩子開始,因此想要砥礪孩子時會說:「你要多學學你哥!」孩子表現好時會說:「你比你姊姊成績好!」父母稱讚或鼓勵的美意雖然好,但是孩子們卻開始跟手足之間產生了負面競爭,缺乏互相欣賞,到頭來孩子的表現或許進步了,但是父母卻得為如何重新建立手足之情傷透腦筋。
虛有其表型:當父母找不到該如何稱讚孩子的理由時,就會使用一些看似稱讚卻無實質意涵的用詞,例如「你好乖!」「你好棒!」「你好酷!」聽到這些用語也許會讓孩子高興一陣子,但是漸漸地「無感」!甚至孩子會對這樣的讚美感到反感、無聊,讓父母覺得「熱臉貼冷屁股」。
用「W+B稱讚法」讚美孩子
正確的稱讚,能讓孩子得到成就感,也能提升面對挫折的能力,不過並非胡亂讚美一通,而是要師出有名。稱讚之時,請記得對事實的敘述,也就是把孩子實際的作為帶進來,讓他們明白自己做得很棒的部分是什麼,對於孩子人格的培養才有所助益。想要讚賞孩子的優秀表現,又不想錯誤引導孩子,不妨試試「W+B稱讚法」。
W指的是前面所列的錯誤稱讚方法(wrong),畢竟這些錯誤的稱讚方法已經是父母們慣用的方式,若一夕之間要更改,勢必會讓父母想要稱讚孩子的時候會愣上幾秒鐘,腦海裡不斷思考著「到底該稱讚什麼」。這樣的結果反而讓稱讚變成了「作文」,一點也不真誠。所以家長們請不要害怕,只要當你誇讚孩子很聰明後再加上B用法就可以了!
B(behavior)指的是行為描述法,也就是敘述你所觀察到孩子的表現,例如孩子將課本放回書架,你脫口而出:「你好聰明喔!」(W),然後馬上接「你有把書整齊放回書架」(B),這會讓孩子知道他的聰明才智來自於能把書放好,因此會持續這樣的好行為,也嘗試用其他行為來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假設孩子拿出了一張一百分考卷,你脫口而出「你好棒喔!」(W)後面接「你一定很努力用功!」(B),孩子才會知道他的「棒」來自於努力用功,所以想要獲得稱讚就需要繼續努力。這樣的稱讚方法,不會造成父母們額外的負擔,更能幫助父母觀察孩子的優秀表現,最重要的是,孩子將在正確的稱讚引導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並有助於學習以及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阿鎧老師認為,教養方式其實沒有對或錯,關鍵在於有沒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爸媽們可以試著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放下期待,別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教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解讀他們的需求、渴望、擔憂與害怕,如此不僅能幫助父母在教養這條路上走得更輕鬆,也能讓孩子開開心心地成長,盡情發揮原有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