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發怒的小不點:孩子開始追求自主
當嬰兒長成幼兒,在某個時候他們會發現自己的願望和偏好不見得與身邊的人一致,因此未必都能得到滿足。在他們幼小的生命中,他們漸漸要面對生氣、難過、失望乃至恐懼這種種感受。家長往往感到驚訝,孩子這種「鬧彆扭」的行為居然這麼早就開始了。因為我們原本依稀記得幼兒反抗期大約是從兩歲開始,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十一個月大時,最晚是在孩子滿一歲以後,就注意到孩子會忽然為了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二十九歲的茱莉亞敘述:
最近我和我一歲的兒子保羅一再陷入典型的鬧彆扭情況。就拿昨天來說吧,我准許他吃一小片巧克力。他很愛吃巧克力,才吃完一片,就站在我們的食物櫃前,央求要再吃一片。當我和氣地告訴他,現在不能再給他巧克力了,他先是大聲埋怨,然後就大吵大鬧,賴在地板上哭了起來。起初我想對他的鬧彆扭置之不理,但是他哭得愈來愈大聲。他用力跺腳,把手臂甩來甩去,脾氣發得愈來愈大。到後來我覺得那很恐怖,覺得他已經不再是在演戲,而是真的陷在怒氣中無法自拔,我真怕他會哭喊到昏過去。我試著跟他說話,想要心平氣和地向他解釋為什麼我不打算再給他巧克力,但是他似乎根本沒聽見我說話,彷彿真有一堵雲霧般的牆把他圍住。我試著把他抱起來。通常這行不通,他反而會更生氣,會想要打我。但是昨天他讓我抱了。我把他抱起來,輕輕摟在懷裡,立刻察覺他的情況好些了。不見得是哭得比較小聲──他仍舊拚命哭喊,但畢竟他也依偎著我,手臂和雙腿不再像先前那樣發狂地抽搐。不知道過了多久,他才停止哭泣。
在孩子一歲到四歲之間,凡是家長肯定都碰過這種情況。往往就只是一些小事惹得孩子立刻大發脾氣。也許是孩子還不想離開遊戲場,而爸媽卻想帶他們離開;也許是因為我們在早餐時給了孩子藍色杯子而非紅色杯子,他們就生氣了。孩子的怒氣以及怒氣發作的時間長度往往讓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不知所措、深感挫折。為什麼要控制自己對孩子來說竟會如此困難?
尚未完工的大腦
要想清楚說明為什麼像前例中的保羅那樣的孩子往往會為了一點小事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得先來談談人類大腦的構造以及大腦各部位的任務。
我們的大腦可以粗分為兩個部分,掌管情緒的大腦和掌管認知的大腦。神經醫學專家當然還會做出更加細緻的區分,但是這些細節在此處並不重要──就我們的說明而言,大致的區分即已足夠。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我們從眼角看見身後有個影子朝我們跑過來。由於這個影子,我們的情緒大腦(也稱為邊緣系統)會使我們立刻吃了一驚,跳到旁邊去。要過了一秒鐘之後,我們的認知大腦(新皮質),才會完成針對眼睛所接收到的訊息所做的分析,而我們發現那只不過是隻不會傷人的狗罷了,牠玩得太瘋,嚇跑了一隻鴿子,於是我們鬆了一口氣。這個例子讓我們清楚看出這「兩個大腦」是怎麼運作的:一個讓我們在自以為遇上危險時不假思索地迅速做出反應,另一個則理性地進行分析,使我們能做出有意識的決定。大腦的這種任務分配就是幼兒反抗期的根本問題所在。
情緒大腦
在人類發展史上,邊緣系統屬於大腦比較古老的部分,由不同的大腦區域所構成。與新大腦皮質相反,邊緣系統的構成相當原始,意思是說其神經細胞直接對外界的刺激起反應。由於構造簡單,邊緣系統對訊息的處理非常迅速,我們會不自覺地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訊息,而邊緣系統會在瞬間衡量我們的生存是否以某種方式面臨危險。人類大腦的這個部分使我們與我們的動物性起源有了連結。藉由邊緣系統的幫助,我們像動物一樣本能地做出反應。例如,在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搞笑」影片,影片中有人把一條綠色黃瓜偷偷放在他們養的貓身後,接著就看見那隻貓嚇得跳到半空中然後逃之夭夭,因為牠從眼角看見了這個「危險」,而旁觀者以此為樂。很顯然,貓咪的邊緣系統誤以為那條黃瓜是一條蛇,於是使貓咪進入警戒狀態。邊緣系統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處理情緒,因此也被稱為「情緒大腦」。在成長過程中,一個人體驗到各種不同的情境與情緒,這些情緒會活化邊緣系統中主管各種情緒的區域,把情緒與情境一起儲存起來。例如,如果一個小孩一再遇到狗兒使他害怕的情境,這就會儲存在他的情緒大腦裡,有可能此後他這一輩子在遇見狗時都會有害怕的反應。如果情況反過來,這個小孩是和一隻溫馴友善的狗一起長大,那麼這種正面的感受就會和狗的形象一起被儲存在大腦中。身體的反應與功能也是由邊緣系統來操縱,諸如臉紅、心跳、呼吸、平衡、體溫和睡眠。因此,難怪一個怕狗的人若是看見一隻大狗朝他跑過來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冒汗,說不定夜裡甚至會無法入睡,因為他忍不住一再想起白天碰到狗的事。
認知大腦
人腦中比較年輕的部分是新皮質,它讓大腦灰質有了那種多皺摺的典型外觀,像個保護膜一樣把邊緣系統(也就是我們的情緒大腦)從外面圍住。新大腦皮質也被稱為認知大腦,因為它的運作極為理智而且精準。新大腦皮質負責使我們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分析式的思考,權衡一個情境的好處與壞處。認知大腦協助小孩在說話時選擇正確的字眼,在分食軟糖時挑選比較大的那一份,在穿衣服時先穿內褲再穿牛仔褲。它也使孩子在一個看似具有威脅性的情境中,在最初的驚嚇過後能保持鎮靜。不同於被黃瓜嚇跑的貓咪,我們人類能夠控制自己的動物性衝動,只要認知大腦把引發衝動的事物歸類為不具危險。
認知大腦中特別重要而且高度發展的區域位在眼眶上方的前額部位,亦即前額葉皮質。在這本書裡將會一再提及前額葉皮質,因為它掌控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身體功能:藉由它的幫助,我們能夠控制住攻擊的衝動,能夠長時間專注於某件事物,能夠計畫未來,並且做出合乎道德、具有同理心的決定。
有趣的是,我們的情緒大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關掉我們的認知大腦。科學界一致認為這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是合理的。一個人在採集莓果時,如果沒注意到有隻危險的動物從他背後偷偷接近,要不了多久他就會沒命。因此,情緒大腦時時處於警戒狀態,監視著周遭環境,一旦發現不尋常的東西,就會立刻發出警報。莓果採集者與覓食有關的所有念頭會在瞬間被情緒大腦封鎖,團體成員之間的交談也會中斷,在這樣的時刻甚至根本無法去追隨思緒或語言。就算一個人想要繼續說話,他也無法勉強自己說話。那些莓果採集者會本能地轉身,立刻拿起武器,以抵擋那隻動物的攻擊。即使是在現代,這種天賦的本能仍然極為重要。我們也許一邊走路一邊分心去玩手機,但是一旦面臨危險,也許是因為有一位腳踏車騎士在人行道上朝我們衝過來,或是前方傳來了爆裂聲,我們就會本能地抬起頭來看,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情緒大腦也立刻中斷了認知大腦的活動。
以十分簡化的方式來說,假如情緒掌控了一個成年人,例如由於一種焦慮症,那麼情緒大腦甚至會長時間主導認知大腦。結果是此人會很難專注於長程的目標,例如無法按照計畫行事,因為前額葉皮質的分析功能受到了限制。比起大腦這兩部分保持著健康平衡的情況,此人在壓力情境中可能會有比較具有攻擊性、比較惱怒的反應。這種情況也許讓人聯想到幼小的孩童,衝動地動手打人、情緒化的反應、能專注的時間短暫、幾乎不會計畫未來……幼兒的這些典型特徵難道是與他們的大腦有關嗎?科學研究認為的確是的,而且影響的程度很大,遠超過那些捍衛「小暴君理論」或其他理論的人所認為可能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