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孩子為什麼打人?
有個媽媽告訴我,她念低年級的孩子常常會去碰觸或撞到同學,有時同學認定是故意,也有同學覺得被打,頻繁地告狀,讓老師不勝其擾。老師處理的方式是問全班有被打過的舉手,有被打過的孩子,全部都可以去打這孩子,結果那一節課,孩子被全班的同學都打了一下。
看到這孩子被全班打,我的心都揪成一團了,更別說是父母了。
媽媽問我怎麼辦?
如果是我班上的孩子,我會去觀察這孩子的人緣是不是不好?也許他很想跟同學一起玩耍,可是同學不理他,這時候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引起同學注意,肢體的碰觸是最快的,就像小嬰兒不懂得表達,哭是最直接的方式一樣。
我看到的,是這個孩子的無助,是想要有朋友的渴望。如果在我的班上,我會強化他的優點,讓他有機會來幫我的忙,教他跟朋友玩的方式,告訴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哪些。
我會在他不在的時候告訴其他孩子,他很喜歡你們,但是他不知道要怎麼跟你們玩;他不是惡意的,你們可以找他一起玩,告訴他遊戲的規則,還會找幾個人緣好的學生帶著他一起玩。想辦法建立起這個孩子的自信,讓他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這樣他就不會用不正確的方式去接近同學。
有狀況的孩子,就是需要幫忙的孩子,沒有人想故意犯錯、沒有人想要被處罰、沒有人想要學不會,甚至成為眾矢之的。每個犯錯的孩子,行為背後都有它的意義,如果願意在下課時間,靜下來看他和同學相處的模式,很快就能知道為什麼。
我通常都在學校處理孩子的狀況,很多動作孩子在家裡是不會有的,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時才會發生,直接跟孩子的父母告狀或是責怪父母,會讓父母很無助,此時能夠發現孩子的問題,想辦法幫助孩子的就只有老師了,不妨了解狀況後再跟父母討論如何幫助這孩子。
如果這孩子還是照打同學不誤,我會讓他在我身邊一個下午,相信我!這是孩子最不願意接受的處罰。當老師要全班學生打這孩子,其他孩子會對這孩子的接觸變得敏感,動輒得咎,即使不小心碰觸,也會覺得被打而去告狀,結果老師有處理不完的客訴,也會常常因為他生氣,讓這孩子感到羞愧和痛苦,性格變得更退縮。有的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跟同學接近,覺得老師、同學都討厭他,變得更暴力。
當孩子出現看似惡意的行為時,背後一定有需要探究的原因,看見孩子的需要、教導他們與人相處的正確方法、進而交到朋友,才能真正解決孩子之間不斷發生的衝突。
我們,不要再聯絡
我遇過很多單親的孩子,有些孩子提起不住在一起的爸爸或媽媽時,心裡滿滿的都是怨懟。
有孩子告訴我:「阿嬤說媽媽是壞女人,她不要我了」;另一個孩子告訴我:「爸爸說媽媽跟人跑了,要我不要再想她」;和外婆住的孩子說:「媽媽說我爸爸是爛人」……各式各樣批判爸爸媽媽的話語從孩子們的口中說出。還有爸爸和阿嬤直接到學校來找我,要求我禁止已離婚的妻子跟孩子見面。
我無法介入孩子的家庭,誰是誰非真的無法分辨,我在乎的是孩子的感受。只能告訴孩子,父母會分開一定有原因的,也許他們之間相處出了狀況,或是本來相愛後來卻發現不適合,那是大人之間的事情,讓大人去處理,不管爸爸媽媽有沒有離婚,他們永遠都是你的爸爸媽媽。
其實他們在轉述大人對離去一方的批判時,除了埋怨,更多的是想念。
有個孩子常常告訴我她好想她媽媽,可是爸爸和阿嬤都告訴她媽媽是壞女人,不准跟媽媽聯絡。其實媽媽離開家好幾年了,從來就沒有回來找過她。
她常常告訴我她很想念媽媽,好希望媽媽可以回來。我跟她說,大人之間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處理,我相信妳媽媽一定很想妳很愛妳,妳要好好地專心讀書,等到將來長大了,再去找她。
有一天大家都去上科任課,孩子遲遲就是不離開教室去上課,看她一臉遲疑的表情,我找她來聊聊。才站在我面前,那孩子眼淚就不停地掉。
「老師,我接到媽媽的電話了,她這麼多年來第一次打電話給我。」
「真的呀!那實在太好了,妳一定很開心!」
她突然崩潰大哭,哭喊著說:「老師,她沒有說她想我,只告訴我,從此以後不要去找她,她不會再打電話給我。」
那一瞬間我的喉嚨哽住,說不出任何一句話來安慰她。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媽媽回頭來傷害好幾年不見的孩子?或許是離婚協議沒有談好,或許是夫妻之間的糾葛還沒結束,還是媽媽決定重組一個新的家庭……不管理由是什麼,做父母的都不應該這樣傷害自己的孩子。一個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就得承受母愛被迫斷絕的痛苦,讓人心疼極了,我擔心這傷痛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請不要把孩子當作夫妻之間彼此傷害的籌碼,不要把對對方的怨懟轉嫁到無辜的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對自己最親愛的人怨恨,更不要為了追求另一個幸福,而傷了孩子心裡割捨不掉的那份情感。
如果遇到了不對的人,分開後彼此都能得到更好的幸福,這是值得祝福的,但是在分開時,能不能給孩子做最好的安排?能不能在分開後,讓孩子保有對父母的尊重和親情?
除了緊緊擁抱那孩子,我還能說什麼……
保護色
很多年前帶了一個轉學生,在班上,我幾乎沒有聽過他的聲音。他常常遲到,所以我每天去他家樓下按電鈴叫他起床,幸好這孩子算乖,起床後就會乖乖地來上學。
我很想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家裡有什麼人?住在哪裡?但問他什麼都只是搖頭、點頭,所以跟著他回家一趟,結果一進到家門,眼淚快要掉下來。他們全家已經搬進那間房子幾個月,卻是家徒四壁,四周空空如也。因為沒有衣櫥,房間的大床上堆滿了衣服,我問他誰洗衣服?他說本來是他負責洗衣服,可是沒有洗衣精了,他沒辦法洗,於是把髒衣服丟在衣服堆上,每天從下面抽衣服出來穿……
走到廚房,桌上、地上到處都是垃圾,好多泡麵碗就丟在水槽旁。有一個很髒的電鍋,裡面放著之前蒸過的飯菜,全都焦黃發臭。.
他說另一個雙人床,是他和爸爸還有哥哥一起睡覺的地方,爸爸打零工每天很早就要出門,晚上很晚才回來,他們兩個國小的孩子就在沒有大人的照顧下,自己起床、上學、準備晚餐……有時候回家會發現爸爸有留一些錢給他們買晚餐,有時爸爸可能忘記了,他們就沒吃東西或是煮泡麵吃。
問他幾天沒看過爸爸?他說忘記了,爸爸應該都有回來,只是深夜回來,很早就又出門了。
我教他們吃完的東西要用垃圾袋裝起來,晚上垃圾車來就該清掉;電鍋的插頭沒有用的時候就要拔掉,不能讓它一直空燒。我問他們願不願意包營養午餐回家當晚餐?回家後可以用電鍋蒸一下,就不用擔心晚上餓肚子。隔天拿了洗衣精給孩子,要他如果用完了再告訴我,我會去買給他。
孩子的個性溫和,從來不跟別人起衝突,應該說跟同學之間沒有什麼交集。為了讓他融入團體之中,我硬是要他加入球隊,果然在球隊成了主將,出賽名單上都有他的名字。我和教練用球隊當誘因,鼓勵他要準時到學校練球,慢慢地他跟其他同學熟了起來,下課時也跟男同學們玩得很開心。
我們向社會局通報這一家人為高風險家庭,但社工剛開案準備進入家庭去協助,他就又搬家轉學了。這已不知是他和哥哥讀的第幾間學校了,他們跟著打零工的爸爸全台灣到處流浪,哪裡有工作就去哪裡。
我這才發現,平常的他冷漠又寡言,其實是一種保護色,也是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如果很快就要離開同學,又何必付出感情呢?對於物質貧乏、環境極差這件事,早已習以為常。現在想起來,他應該沒有吃早餐,學校的營養午餐或許是他一天之中最豐盛的一餐。
看到「報導者」網站最近的一系列報導,讓我想起那個我已經想不起名字的孩子。影片中的孩子說了一段話讓我很難過,他說:「老師看不起我,要其他孩子不要跟我靠近……」
如果不是因為那孩子的衣服髒汙、遲到頻繁,讓我踏進他的家裡,真的看不出來小小年紀的他,生活這麼辛苦。大概是早就習慣這樣的生活環境,他不懂得求救,也不知道該如何求救。
那時的我很年輕,沒有太多的資源和經驗幫助那孩子。學校大部分的補助都需要證明文件,常常申請就得等上幾個月,像這樣連在家裡都看不到大人一面、拿不出證明的弱勢家庭的孩子,讓人不知該如何伸出援手才好。如果當時我的敏銳度高一點,如果我有仔細觀察他的表情和衣著,是不是可以給他多一點幫助和關愛……
倘若光憑外表髒汙和成績低落,就去批判孩子不努力、不上進、不愛乾淨,認為冷漠孤傲是叛逆的表現,我們就會漏掉孩子發出的微弱求救訊號。
有時候不是他們不願意努力,而是身上背著太多沉重的負擔,面對生活的無奈卻又無能為力。除了面對極度缺乏資源的環境外,他們還得對抗不友善的人們、還有心裡滿滿不被了解的苦。如果我們都能努力看見那些孩子自我保護下的脆弱,會不會有更多的孩子可以翻轉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