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強調努力,而不是天賦
還是針對上面的案例,那位媽媽可以指著試卷上的一個答錯的題目,這樣跟孩子說:「我看到,這題你沒有寫對。如果要掌握這題的重點,你可以怎麼做呢?多練習幾遍,會不會對你有幫助呢?」如果孩子透過練習把題目做對了,家長就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你透過練習把這些錯誤全部改過來了,所以你熟練掌握了這道題目,下次再有同樣的題型,你就知道怎麼解答了。」
當你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就會覺得,題目做對或者做錯,跟自己是否聰明沒有關係,而是跟自己的努力程度相關。透過努力,孩子能夠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挑戰,感受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愉悅。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熟能生巧的意識,開始變得勇於迎接挑戰,並且變得越來越具備成長型思維的特徵,學習原動力也會越來越強。
卡羅爾‧德韋克做過一個智力拼圖實驗,測試向孩子「強調天賦」和「強調努力」分別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實驗中,研究人員先透過簡單的智力拼圖的方式對所有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把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研究人員對其中一組孩子說:「你們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們很聰明。」對另外一組孩子則說:「我看到剛才你們刻苦努力,表現得很出色。」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其中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以讓孩子們自由選擇。一種測試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測試跟上一輪類似。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努力的孩子,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但兩組孩子對失敗的反應差異巨大:那些曾經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積極動腦筋,想盡各種方法解決難題;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在測試中一直表現得很緊張,時不時地抓耳撓腮,做不出題目時顯得十分沮喪。最後,研究人員對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由此可知,當你跟孩子強調天賦時,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從而逐漸形成固定型思維,未曾嘗試就早早地放棄了努力。如果你跟孩子強調努力,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從而逐漸形成成長型思維,盡最大努力學習,獲得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跟孩子說話的方式,那些輕易說出口的話,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正確地誇孩子,少說「你真棒,你真是天才,你太有天賦了」之類的話,而是多用「你透過……所以……」這個句式,讓孩子知道,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成長的結果。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也許是因為透過「貼標籤」來判斷、評價一個孩子太容易了,所以任何時候你都可能不假思索地就給孩子貼上「標籤」。在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在面對孩子考試不及格時,就很粗暴地給孩子貼了一個「標籤」,例如「你可真笨」。此外,家長給孩子貼標籤,其實是為自己糾正不了孩子的行為找個藉口──「這件事情我沒辦法,孩子性格就那樣,改不了」。可是對孩子來說,貼標籤會讓他將一種行為轉變成一種身分。例如,「我很聰明,即使我不努力,也能輕易地把這些東西學好」,或者,「我沒做對這道題目,我就是個笨蛋」……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行為,比如看到小朋友不願意跟人打招呼,就說他們膽小、害羞;見到小朋友逢人便打招呼,就說他們自來熟、話多;看到一個每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孩子,就說他笨;看到孩子每次考試都得滿分,就說他聰明,等等。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應該把對孩子行為的評判跟對孩子本身的評價區別開。也就是說,評判是對事不對人的。在遇到挑戰的時候,家長要跟孩子說「在……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個標籤,這一點很重要。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關注每一件事情本身。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在成績沒有提升這件事情上,是因為……還需要加強,如果你需要幫助,你可以找爸爸媽媽,我們就在這裡,願意陪你一起練習。」而不是說他笨、不努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而是要坦誠地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並且想辦法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切勿讓孩子覺得,是孩子自己的能力不足,才導致沒有做成某件事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他只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已。
相反,當孩子取得成功時,家長千萬不要簡單地表揚孩子「你真是太聰明了」,因為這樣簡單地給孩子貼標籤,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是天賦讓他順利地做成了某一件事,而不是自己付出的努力。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只有透過刻苦努力,才能把一件事做好。作為家長,要始終鼓勵孩子,始終以挑戰的思維引導孩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一旦形成,就會激發原動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孩子的未來就會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