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乙一〈來自沉船,帶著愛〉
解說:
投稿到選集的故事,以關鍵字「迷惘、猶豫」為主題。故事中主角的父母離婚,她為了應該跟誰而煩惱。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主角的少女很聰明地對父母進行了審查,孩子始終都在對大人評分。儘管我們生活在家庭這個單位下,但看了這個故事後不禁反思,家庭竟是這般虛幻。
*
1
我受傷時,爸爸難得出現的慌亂。
弟弟第一次會騎腳踏車時,媽媽的喜悅。
父母深愛著我們,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我在考慮要離婚。」
十月底時,爸爸把我叫去他的房間,告訴我這件事。前一週是我十四歲的生日,大家才剛一起吃過生日蛋糕。媽媽用手機拍下大家的笑容,他們夫妻倆明明還一起合影。
「咦,為什麼?」
「抱歉,這是爸爸和媽媽討論後作的決定。」
的確,我的父母常吵架,但我一直都認為不至於會走到離婚這一步。就算兩人偶有爭吵,但昨天和今天都是夫妻,所以明天和後天也會理所當然地繼續當夫妻吧。
「果穗,妳要跟誰?」
書房的椅子發出嘎吱聲,爸爸向我這樣問道。我還只是個國中生,非得由他們其中一方來扶養才行。我腦中率先想到的是弟弟。
「我會和直人一起吧?還是說,我們得分開?」
「我們會盡可能尊重你們的想法。」
爸爸沒有當場明說,但他的眼神告訴我:「爸爸希望妳能選我。」
「給我一點時間考慮,我沒辦法馬上決定。」
「先決定個期限吧。等到了十二月,希望妳能告訴我,妳想跟誰。」
我望著從庭院樹枝上飄下的落葉,感到胸口一緊。從小熟悉、本以為會永遠持續下去的這個家,就快要解體了。
如果能分別從父母身上取出對我們的關愛,放在天平上稱重,是否就能充當判斷的依據呢?但愛是一種概念,無法轉化為數字。
如果選擇其中一方,另一方想必會因為沒被孩子選中而深感受傷。因為選擇要跟誰,表示孩子更愛父母的其中一方,而不愛另一方。
我來到廚房,媽媽表情不安地看著我。她似乎已猜出我們在書房裡的談話內容。
「爸爸說的話,哪些是在開玩笑?」
「全部是真的,但妳放心,這種事其實意外地普遍。」
「那是在連續劇裡。」
「即使如此,我也已經試著努力過了。」
媽媽露出無力的微笑。為了不讓家這艘船沉沒,媽媽為我們煮飯、洗衣、打掃,但她似乎一直在勉強自己。這艘船已經破了個大洞,海水流進船身,就快沉船了。
「我和直人哭著求你們的話,可以挽回嗎?」
「嗯……很難。」
兩人的心已不在彼此身上。她的口吻給我這樣的感覺。
晚餐時,我開始觀察父母。我很仔細地察看兩人交談的次數,以及視線望向對方的頻率。兩人的視線完全沒交會,會跟我和弟弟說話,但不會跟對方談話。態度冷淡,現在也許只是為了我和弟弟而扮演夫妻的模樣。他們兩人之間到底是有過怎樣的對談,最後作出離婚的結論呢?而我和弟弟似乎就只能遵從父母所作的結論。眼前是無比平淡,和過去一樣的用餐畫面。
「關於離婚這件事,是誰最先提出的?」
念小五的直人一邊朝可樂餅淋醬,一邊問道。我和父母同時咳了起來,嘴裡的食物差點吐了出來。我朝直人的頭用力拍了一下。
「這種話題要問得婉轉一點!」
「算了,誰先都一樣。」
直人摸著頭,吃起了可樂餅。
聽說爸媽是戀愛結婚的,所以過去他們應該確實愛過彼此。是從什麼時候,在什麼契機下,走到這一步的呢?是因為對彼此的愛,隨著時間逐漸變淡了嗎?
聽說最早提議離婚的,是媽媽。至於她的動機,簡單來說,可能是個性不合吧。
爸爸的個性冷淡,媽媽則算是比較感性。爸爸總是以理性來判斷事物,媽媽則和他形成對比,有她重感情的一面。這些差異,他們婚前應該都沒太在意,但一起生活後,這些差異漸漸變得無法忍受。我只能這麼想像。
每次爭吵,最後總是媽媽讓步。媽媽心中似乎一直努力想維持夫妻關係,所以才都藉由自己讓步,來停止爭吵。也或許是因為對兩人這樣的關係感到厭倦,媽媽才會提議離婚。
每當父母啟動這種危險模式時,我和弟弟常跑到別的房間避難,像等候暴風雨通過似的靜靜地等;每當聽到父母出言埋怨對方時,我們就會感到不安,一顆心七上八下。可能是受父母的關係影響,在我們姊弟倆的房間裡就寢時,直人常在夜裡哭泣。因為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對直人有點過度保護。
他們告訴我要離婚的那天晚上,我把直人叫進房間,與他討論。討論的題目是「離婚後,我們應該跟誰」,他揉著眼,一臉睏樣地說:
「我只要能跟姊姊一起就行了,跟誰都一樣。」
「怎麼可能跟誰都一樣。」
我希望直人將來能上好的大學。為此,應該要跟經濟條件優渥的一方。至於和我一起跟其中一方,這樣是否比較好,令人存疑。如果有兩個孩子,養育的費用也會變成兩倍。不能因為家計貧困,而阻礙直人上大學。還是應該父母一人扶養一個孩子才對嗎?不過,要是因為這樣而讓直人的情緒蒙上陰影,造成他誤入歧途,那該怎麼辦?
「首先得確認爸媽各自的經濟狀況。」
我開始思考,如果爸媽的其中一方,在同時扶養兩個孩子的情況下,仍擁有充裕的資產,那自然最好。
我列出非調查不可的項目。爸媽各自的資產、扶養我們後的收入來源、這個家是誰所有。我在筆記本上逐條列出時,後方傳來直人睡著的呼吸聲。他睡得一臉安詳,我想守護這張睡臉。
我明白爸媽心中都存在對我們的愛,但要測量它的質、量、大小,加以比較,實在很困難。
爸爸和媽媽,誰愛我們比較深?我們心中對誰的愛比較堅定?坦白說,我兩個都不想選,偏偏又想兩個都選。我不想將爸媽分高低,也分不出來。
所以我決定先排除「愛」這個判斷基準,檢討其他各種要素。值得我們託付人生的,會是哪一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