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往內在覺察
我們常在言談中提到「觀」這個字,無論是「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等;它可以用來表達我們或對某件事情、對人生的看法,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內在的覺察。
隨著通訊與媒體的發達,我們身處的時代,資訊多得真的像是爆炸似的,具備多元、快速、強烈、衝擊、碎片……等特質。這些爆炸型的資訊,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尤其在置入行銷非常頻繁的商業社會,即使是看起來很像專業的新聞報導,其中有很多資訊都是被刻意造假、或是被扭曲過的。於是,獨立思考這件事情,變得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加困難、也更加重要。
檯面上,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專家,還說得頭頭是道,他們常把假的說得跟真的一樣。因此,你向外看得愈多、聽得愈多、經驗得愈多,就是往「幻相」的空間走去,更深入地經歷花花世界。
這沒有不對、也沒有不好。因為我們之所以生而為人的這一輩子,就是要先經歷許多「不是的」、「不好的」、「不對的」,漸漸才知道什麼是「是的」、「好的」、「對的」。就如同我們總是要經歷過感冒、生病的不舒適,才會重新體驗健康的寶貴。經歷過黑夜,才能看見星星。否則,倘若我們一直身處白晝,就永遠不知道星星其實始終都在那兒,只不過因為白天的太陽光線太強,才隱沒了星星存在的位置。
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
就像你許久以來的夢想,就是要去各地旅行,你好不容易克勤克儉地存了一筆錢,終於啟程出發。
你將會發現:每往外面的世界踏出一步,就會向內心深處更近一步。你總要離開家夠遠、夠久,才會真正想念家中的一切。
或許,有一天你的形體再也回不去了;但是,你的心在那一刻才與你所想念的家,真正地合而為一。
所以,我常常覺得,這是一個自古以來最迷亂的時代,卻也是最有機會找回真心的時代。多少人總要在入夢前,告誡自己這是最後一次滑手機,然後卻在輾轉難眠的深夜裡,覺察到自己的孤寂。
失眠,未必不好──那或許是你生活中最清醒的時刻。
關鍵在於:你是讓自己躺在床上為了睡不著而繼續無助地感到焦慮;還是決定起床解決為什麼會睡不著的人生各項問題?你在煩惱些什麼呢?哪些人或事,令你牽掛、無法放下?
真正的覺察,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
《心經》經文起始於「觀自在菩薩」的「觀」字,有多重的意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內在的覺察。即使見多識廣,還不足以看透人生,必須學會向內觀照自己的心,才能通透這一生所為何來的經歷,把真相看清楚,終於懂了這些人、那些事,之所以發生的因緣,以及自己必須學習的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剛開始的階段,我們確實必須憑藉知覺,才能支持著身心往前走下去,直到有一天靈性成長到可以超越知覺所辨識的一切,就可以把它放下。就像不會走的孩子,需要學步器助行,等到他會獨立步行,就不需要學步器了。
真正的覺察,是讓自己看清楚所處的狀態。在當下的每一刻,知道自己身在哪裡、為什麼、想什麼、是什麼、做什麼!然後,因為能夠完全地放下,而達到空無的境界。
你的心,其實是在這樣的當下,才能開始自在飛翔的。
整部《心經》,既講「人生觀」、也講「宇宙觀」。然後從「三世因果論」,導引出「空無」才是人生的實相,要眾生放下執念,達到「菩薩」的境界,最終修練成佛。
站在人生的渡口,遠眺空茫的天際,要如何才能向內覺察自己完美自在的本性,開啟這一生無憾的旅程?《心經》猶如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人生指南,伴隨我們天南地北闖蕩江湖之際,永遠不會背離自己該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