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時間與靈魂的對望
我很喜歡攝影。大學時還參加攝影社,跟著指導老師上山下海去拍照;但我沒有想到,後來的人生裡,在很多場合、有很多機會,我是要被拍照。
主動攝影、和被拍照,我當然比較喜歡前者,但後者是由不得自己。而且,愈抗拒的結果,愈慘。這一路走來,慢慢地摸索,我終於適應必須被拍照這件事情。而更好、或更糟的是,我學習去接受被拍得很醜的時候。
尤其,開始長期寫作及出版之後,基於封面、封底或折口編排的需求,承蒙出版社厚愛,總是約聘很專業的攝影師跟我配合,希望拍出很有特色的照片。
令我印象深刻,而且合作過數十本書的攝影師,還是留學美國取得攝影碩士學位的高手。他有著別的攝影師無法望其項背的專長,總是可以拍出內心深處的我,每次他透過攝影機按下快門的剎那,我能明顯感受彼此的靈魂對望。而且,很準確地,就在那千分之一秒的當下。沒有快半秒、也不會慢半秒。
這種靈魂對望的體驗,完全超乎性別與情愛,而是在那一秒,我看到你的專注、你捕捉到我的靈魂,你無須探測,我不必抗拒,全然地信任與交付。
最近這幾年合作攝影的,是一對既專業、又貼心,很溫馨的夫妻檔。老公負責拍照、老婆幫忙打點,從身體與四肢擺放的姿勢、臉的角度、服裝的縐摺……都面面俱到。而且這位太太顯然很懂得肢體的肌肉與用力,三言兩語提醒我在哪個部位使力,就能修正姿勢,讓照片中的我看起來更挺拔。
透過肢體的調整,呈現內心的狀態,這是另一種靈魂的對望。雖然它的過程好像比較機械,但其實還是很心靈的層面。因為,若非這樣的程序,我永遠不會發現:「背脊第幾塊骨頭用力,臉部表情看起來就會有自信!」的道理。
身體愈來愈老去,靈魂依舊年輕
這次在巴黎幫我拍照的好友N,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精通美食烹飪、美術設計和人像攝影,對藝術、文學、哲學、電影、音樂等,多所涉獵。旅行中,絕大多數都在戶外拍照,整個巴黎都是最天然的攝影棚,但比室內的光影複雜很多。兩個已近中年的男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偶爾各拿手中的相機互拍,是認真與頑皮的靈魂對望。我不只一次拍著他的背影,卻彷彿可以穿透對方的靈魂般,看到內心的表情。
除了在攝影棚中的體驗,我曾經在與朋友的相處中,意外地感應很近距離的靈魂對望。有一次留宿於好友家裡,睡前他跟我聊了很多心事,大約凌晨五點多,我們居然同時醒來,而且在黑暗中四目交接。那一瞬間,心頭湧上的是深厚的友誼,彼此懂得對方的那份體己。
當我們身體愈來愈老去的時候,或許還能因為靈魂依舊年輕而慶幸。但傳統的相機未必可以做出最生動的表達,近年來不斷推陳出新的修圖軟體,倒是對此勝任愉快。
拜先進相機與軟體合作無間之賜,愈來愈多熟女,無忌於眼角的皺紋,勇於拿起手機自拍,按下快門的瞬間,和自己靈魂對望的那一刻,因為知道皮膚會被修飾得比打肉毒桿菌更為緊實,而感到無比自信。她並不知道:其實靈魂並不在意這些──無論你的皮膚有沒有皺紋,靈魂都還是很愛你。
堅毅而溫柔的神情,是皺紋的另一種魅力
好友的姊姊,是位賢妻良母,婚後為夫家與婆家都付出甚多心力。因為過度操勞,眼角平添許多風霜。每當家族聚會,大家要一起拍照時,這位姊姊都刻意躲開,不肯合影。直到她的小孩,到國外攻讀碩士學位,說很想念媽媽,她才願意拍照,傳給兒子看。
這是一個偉大母親的犧牲與成全,也是天下子女都會感動的畫面。臉上的皺紋,是最可貴可敬的真實與美好。
皺紋,是臉上的風霜,也是認真的痕跡。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而靈魂總是不朽。在彼此對望的那一刻,但願所有的記憶都能依舊溫柔。
我停留在巴黎期間,躬逢其盛地「巧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她的堅毅而溫柔的神情中,我看到皺紋的另一種魅力。
呵,原諒我被台灣媒體下標題的方式影響至深,但以上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我,確實是在巴黎的香榭里舍大道,親眼看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她剛參加完「諾曼第登陸七十週年紀念」典禮後,隨著車隊從我眼前經過,因而有機會讓我捕捉到她伸手向夾道致意民眾揮手的畫面。
會有此機緣,正因為二○一四年六月六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它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登陸諾曼第,七十週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