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甜進心坎裡
除了吃得好也要吃得巧,一食入魂,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生活品味。宋人皆是「甜黨」中人,而甜品也因宋朝蔗糖產業發達進入了追求奇巧、特色料理的領域。
宋人喜愛一味「糖蟹」,汴京名為「水晶皂兒」的甜品,是將皂莢子仁過水煮後再用糖水浸食;南宋時,樓鑰在《北行日錄》中記載,他北上行至樂城縣與新樂縣間,受邀去東館赴宴時,席間「茶飯中有沙糖、熊白。」南宋時的臨安一帶成為甜點之都,官府有四司六局,「蜜煎局」即專掌糖蜜花果、鹹酸勸酒之事。大街小巷中的葷素從食店、點心從食店、粉食店皆有諸多糖、蜜小食。食店所賣的蜜煎有「蜜金橘、蜜木瓜、蜜林檎、蜜金桃、蜜李子、蜜木彈、蜜橄欖、昌園梅、十香梅、蜜棖、蜜杏、瓏纏茶果」,加上沿街叫賣的「麻糖、鎚子糖、鼓兒餳、鐵麻糖、芝麻糖、小麻糖……豆兒黃糖、楊梅糖、荊芥糖」等,看到那麼多個「蜜」字,可想而知各色甜食著實「甜」滿了宋人的心和胃。
吃貨大佬蘇軾曾說:「予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嘗謂以蜜煎糖而食之可也。」將宋朝的「一合」換算成今日單位是二十毫升,也就是坡哥一天竟吃下一百毫升的蜜糖,螞蟻人無誤!陸游在成都夜飲時見席間「磊落金盤薦糖蟹,纖柔玉指破霜柑。」看到四川一帶也好食糖蟹,他的〈飯罷戲作〉寫道:「東門買彘骨,醯醬點橙薤。」「橙薤」就是將金橙切成細絲熬成橙醬,甜酸兼具,是成都當地廣受歡迎的調味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