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關鍵時刻
本書著眼於一段四十年的時間,亦即從一四九○年到一五三○年。在這段期間,愈來愈多資本透過這種經濟制度框架流入市場。隨手俯拾其中一項過程,都能算是一項重大發展:諸多學者皓首窮經數十載,甚至花費數個世紀,撰文成書或激烈探討這些過程。箇中理由不難理解。舉例而言,印刷術問世之後,隨即全面引起訊息傳遞的革命。能在人類歷史上首度整合包括美洲在內的地區來達到真正的全球化並非小事一樁。在一五○○年左右的短短數十載,這些過程彼此交織碰撞。一切並非巧合;由於資金流通,這些過程便如火如荼進展。
每個過程都能讓世局動盪不安。馬丁.路德的思想如閃電般迅速傳揚出去,不到幾年便讓宗教改革運動傳播至歐洲邊緣地區,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剛剛廣為流行的印刷機。戰爭無處不在:從一四九四年義大利戰爭(Italian Wars)到羅馬之劫隔年的一五二八年,期間至少爆發三十二場戰事,士兵恣意屠殺義大利平民,偶爾甚至傷及數千名黎民百姓。然而,義大利只是其中一處兵燹戰火蹂躪的舞台。哥倫布於一四九二年啟航橫渡大西洋,此後這類征服者陸續登陸新世界,最終導致阿茲提克(Aztec)和印加(Inca)等帝國轟然倒下。他們那一代人橫征暴斂,剝削民脂民膏,將美洲寶藏盡數傾注到歐洲的流通資財,期間還殘害許多無辜原住民。
綜觀這些發展,任何一個都足以顛覆既定的世界秩序,而且它們都是非常短的時間內同時發生。它們並非獨自發生的現象,這些過程受到相同的潛在機制驅動,彼此強化,互為作用。然後,這些過程又與一連串不可預料的偶發事件碰撞(譬如:某些人物意外出生和死亡,以及下決策時間點之類的事件),從而引發前所未有的全球反應。
那是轉型的時代,歐洲生活和社會大幅改變的年代,深刻影響世界的未來格局。我們將其稱之為關鍵時刻(critical juncture),歷時數十載,危機四伏,變化劇烈,交融匯聚,徹底改變後續事件的進程。這個關鍵時刻導致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這段激烈的變化時期過後,歐洲日後方能主宰全世界,不過從當時來看,西方統治全球的日子尚遠。綜觀這四十年,隨著(投資)報酬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也逐漸加大。當然,後續的三個世紀仍然出現不少關鍵時刻,最終方能導致工業革命。話雖如此,所有的關鍵時刻無不仰賴這一系列首次同步發生的基礎轉變。
歷史浩瀚,壯麗宏偉,這便是為何前述的四十載至關重要。然而,這也只算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則是令人眼花繚亂、讓人惴惴不安和多事之秋的時代,也是當局者必須經歷的過程。遙想當年,那些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真切感受大西洋的狂風從他們臉頰呼嘯而過,耳聞熙攘港口的喧鬧聲響,嗅到殺戮戰場燃燒的火藥氣味。這些古人四處征戰、飽受苦楚、彼此愛戀、遭人賤賣、務農耕作、紡織作布、成功名就和兵敗塗地,眼看著周遭世界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這些重大事件撼動了全世界,但若是沒有融入日常生活,便欠缺些許人間煙火味。為此,我挑選了九個人,讓讀者從他們身上一窺這段宏偉歷史。這些人俯仰一生,日常舉止無不體現資本、國家、戰爭和印刷等主要議題,他們既是主動驅策這些事件,卻又被動體驗它們。有些是響叮噹的大人物,譬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Queen Isabella of Castile)和鄂圖曼帝國的蘇丹蘇萊曼大帝。其他人則是較為無名之輩,好比獨臂的德意志貴族格茨.馮.貝利欣根或頑強的英國羊毛貿易商約翰.赫里塔奇。透過這些人物的身世,可以更加了解這個時代,知道何謂利害攸關、何謂成王敗寇、何謂獲得丟失。
我們會輕易將這些改變視為積極正面的變化,將其視為浩瀚歷史長河的高潮。畢竟,這些改變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從而締造現今的世界。人們總是輕易相信自己生活在最棒的世界,或者是相當不錯的世界。然而,若將這些轉變碾碎,融入人們(無論大人物或無名小卒)的真實生活,便能清楚看出這些轉變不一定是有益的(甚至通常是有害的),至少在他們短暫的人生歲月是如此。西方國家向外探索,結果大規模奴役百姓,為了征服異邦,不惜滅絕種族,甚至恣意掠奪整個大陸的資源。帝國崛起之後,向臣民橫征暴斂,收納資財,轉頭征戰四方,烽火連綿,無世無之,反令諸國生靈塗炭,陷入絕境。印刷術興起,引發了訊息革命,宗教改革於焉誕生,讓信徒便相互衝突,數代人攻訐殺伐,無數人因此枉死。為了創新和進步,某種程度的創造性破壞不可或缺,即使如此,破壞仍然是破壞。
不能遺忘古人付出的代價。這段重要的歷史時期奠定了諸多基礎,既有正面,也有負面,讓我們得以建構目前的現代世界;然而,資產負債表包括資產和負債,我們也該估算人類在那個時期付出的代價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