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的微笑

  • 作者:蔡志忠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7/10

  • 定價:260元
  • 優惠價:79205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3166-7
  • 系列:蔡志忠作品集
  • 規格:平裝/192頁/16.5x18.5cm/普通級/套色印刷
  • 分類:散文/漫畫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金剛經》在說什麼?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把我看成法力無邊的神祇,希望從我身上獲得福報,這個人是走錯了路,不能開悟。

信佛行善,不是為了死後能到西方淨土,而是通過修行省思,在世之時能活出自己的天堂。

如何才是走對路,才能開悟?

《金剛經》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一切眼前情境沒有好壞分別,

抱持這種觀點就是「非相」。

人喜歡以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然而世界只是隨順變化,不會依我們的期待展現。

老天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下雨之前天氣如何?

如是長期久旱,則是天降甘霖。

如是長期下雨,則是水患不止。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因緣條件一時聚合而成,如果我們覺得際遇是好的,那只是你自己一時的想法。如果我們覺得際遇很壞,那也是你一時的想法。

日麗風和,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要看是什麼行業?

旅遊業者很喜歡,農夫則抱怨田裡缺水。

開悟者們知道: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們能改變自己。

天氣變壞了,我們的心並沒有變壞。

《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面對眼前情境時,不站在自己主觀立場去分析好壞順逆,就是開悟者。

什麼是一切諸相非相?

「法相」就是當下眼前情境,站在自我立場去分析情境好壞順逆,就是「有相」。沒有自我觀點,只是無我地融入於當下,就是「無相」、「諸相非相」。

無相曰空,空則無相也。

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主觀想法,於在任何當下只是無我地隨順變化,而沒有自己,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諸心非心

《金剛經》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面對任何當下,心無愛憎分別,

即是「非心」,這才是正確的清淨心。

人喜歡依自己的好惡評估情境的好壞,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

然而海只是海,雲只是雲,

純然的看待一切才是清淨心。



三界心盡、無緣大悲

古聖先賢說: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然而佛陀卻持相反觀點,佛陀認為背負過去的渴望,為完成未來期待而為只會增長貪欲,是痛苦煩惱之源。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心不能抱持著過去的主觀,

評估現前情境,企盼未來。

佛陀說:「過去、現在、未來皆是無常,聖弟子們!如能作如是觀察,就能無我地融入當下現前。」

凡人總誤以為有一個恆久不變的我,從生到死隨著時間流動。他總是抱持過去的想望,刻苦自己努力完成現在,企求達成未來成果。

然而外在空間隨時變化,自己本身也隨時變化,從前不等於現在未來,二十年前的我也不等於現在和未來的我,綜觀我們的一生,沒有哪片時間切片是相同的。



我人四相

《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一切情境只是一時條件聚合,沒有自我立場、對方立場、所有眾生立場、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相續的立場。

無論我們還有多少壽命,我們只能兌現此時、此地、此刻、當下、瞬間!

生命不存在過去,不存在未來,生命只存在現在當下!當下才是生命實相。

佛陀說:「面對情境時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正確用心之法。生命是由一片片當下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所以不能用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評估此時、此地、此刻的好壞順逆。」

《金剛經》說:「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如果心生愛憎分別,便有自我立場、對方立場、所有眾生立場、時間相續的立場分析際遇的好壞順逆。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踩進同一條河流。」

因為人已經不同,水也不同,。

無論我們有過多少輝煌的日子?

我們無法重回過去。

無論我們將來還有多少時日?

我們也無法兌現未來。

人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當下現前!

開悟者覺悟出當下才是生命實相,由於時空在變化,自己也在變化,沒有任何當下不是獨一無二的,所有的剎那當下相加,才是人的整個一生。

開悟者發現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流轉於過去、現在、未來之間。

生命的實相是:當下剎那才是真實不虛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菩薩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者不應對眼前情境心生愛憎分別,應以沒有自我主觀想法,面對當下。

佛陀說:「我們的心要像鏡子一樣清淨,不因自己的渴望貪欲而有所期待,不要由外在情境合不合乎自己的想望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開悟者於一切法中,絕不起一煩惱,絕不惱一眾生。不抱怨現前情境,不說好、不說不好、不說順、不說逆。因為他知道:所有眼前情境即是自己。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所有眼前情境,都只是條件一時聚合無常的空性。把隨時變化的情境看成非真,就是寂靜彼岸的開悟者。

逝者如斯,時間像奔馳的河水,永不止息。

從前的我不同於現在、未來的我。我們心中的想法也隨時變化,從前的認知,不同於現在與未來的觀念。

佛陀說:「諸法皆空!一切事物,無來也無去,無生也無滅,無得也無失。」

開悟者沒有自我主觀立場,心中沒有「我」、「我的際遇」的觀念。不背負過去、不期盼將來,坦然地面對當下。

《金剛經》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修行者以自我主觀面對現前情境,猶如進入暗室什麼都看不到。如能無我地融入當下,便有如陽光普照,能看清一切真實。

開悟者不以自我立場去評估現前情境,他們悟通:「人的一生是由一系列變化的時間切片所構成的,沒有哪一片重覆,也沒有哪一片不是自己。」

開悟就是看清當下才是生命的實相,因此能身心安頓地融入每個剎那當下瞬間。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現前情境變化不拘,有如夢幻泡影一樣虛幻,朝露閃電一樣短暫,我們應以這種心態看待當下。

任何當下情境(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空相)。

一切情境本無實體,故名為空。

佛陀說:「我們一旦看到了空,就可以在涅槃中尋得滿足;我們只有在看到自我不存在時,心才能夠進入涅槃。」



諸法皆空

一切諸法,皆源起於因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一切不同情境際遇,是條件的因緣聚合而生,只是短暫變化的一時現象,並無真實自性存在。因此屬於:非有、非無、無生、無滅。



什麼是空的最高境界?

佛陀說:「當我們面對眼前情境時,不要想它怎麼來,當情境消逝之後,別想它怎麼去。只有無我地融入當下變化的行為,而沒有行為的那個我存在,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

迷亂世界,是心所反映出來的影子,

覺悟的世界同樣也是由心所顯現。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如果能心淨有如虛空,

八萬四千煩惱便脫離身心。

道家思想也跟佛陀的說法一樣:

莊子說:「開悟者們把自己的心當成一面鏡子一樣,面對變化的情境時,不期待,也不追悔。不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斷際遇的好壞順逆,事情來了完全反映,事情過了又回復成空,因此他的心能順應當下,永遠不會損傷。」

如果我們的心像鏡子一樣,只是純然地反映當下,沒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鏡子照花時不覺得美,不覺得香。鏡子照大便時不覺得醜,不覺得臭。以無我無分別揀擇,無憎愛之心看待眼前情境,就是無相,就是空境。



空船



莊子有一則攸關於「空」故事:

一個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衝過來,

即使脾氣最壞的人也不會生氣;等空船快撞到時,他會用手輕輕將空船推開。

如果空船坐了一個人,乘船渡河者會立刻大喊:「快閃開!船會相撞啊!」

喊一次、喊二次、喊三次都沒回應,

就算脾氣再好的人也會動怒!

為何之前不生氣,現在卻動怒了呢?

是因為之前是艘空船,現在船上有人。

如果一個人能無我無心,便能遨遊於世,有誰能傷害他呢?



開悟境界

禪宗三祖僧璨是位開悟高僧,

他在「信心銘」清楚寫出開悟境界:

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悟通人生最高真理並不難,

面對當下時,內心別存好壞順逆。

不要對眼前情境有愛憎的主觀分別。

如能達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

知道與做到看似差之毫釐,

境界相差卻有如天地之遙。

要品嚐當下現前生命的美好,

不要有際遇好壞順逆的想法。

如果心存好壞順逆,

就是心生病了。

不明白這玄妙至理,

止心念靜修行只是徒勞無功。

如能悟通真理,身心便與宇宙合一,

無所缺欠,也無有多餘。

未悟之前

砍財挑水,

百般無奈。

開悟之後

砍材挑水,

清心自在。

一切真理就在現前

雲在青天,

水在瓶中。

雖然我們有兩隻手,

但只能做一件事。

雖然我們有兩條腿,

但只能走一條路。

雖然我們有兩個眼睛,

但只能看一個焦點。

我們有一個心,

但不能有主觀的自我立場。

正確使用心的方法是:

面對不同情境時,融入當下而沒有自己。



2:空是什麼?



佛陀在《金剛經》中對須菩提說法,須菩提是佛弟子中對空理解最透徹的。因此《《金剛經》》是專門講空的禪宗最重要經典。



儒家說「仁」,道家說「無」,禪宗說「空」。

佛經經常提到「空」,諸法皆空、諸法空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無邊處、當體即空、真空妙有、空性、空觀、畢竟空。如果我們懂得空的真正意思,那麼很多佛經便成了一看就懂的白話文了。

「空」究竟是什麼意思?

空,不能用言說,

空,超越思維、邏輯、數理。

空,離相離性,不生任何分別。

空不是一無所有,空即是無相!當我們處於任何情境,心要像鏡子一樣只是如實反映當下,而沒有自己的憎愛撿擇便是無相,就是空境。



色空一如

眾微聚集,曰色。

眾微無自性,曰空。

所有一切因緣聚合所構成的情境,凡夫把它當成不變的真實(色)。

開悟的禪師把任何情境際遇,看成隨時變化無實的一時現象(空)!

凡是任何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無常的一時短暫現象,是虛幻不實的。

因此開悟者們不已自己所期待的想法,去看待際遇情境的好壞順逆。

佛陀說:「我們應該把世界看成空,如果我們能夠時常了知世界的空性,痛苦煩惱的生滅就無法運作起來了。」

色與空原本無差別,唯一差別的是凡夫與開悟者的境界。



以水鏡為師

禪師將一杯水和一面鏡子交給弟子,

禪師說:「此後它們就是你的老師,你要努力跟它們學習。」

弟子說:「我跟水學習什麼?」

禪師說:「跟水學習如何面對不同的空間!無論把水倒進不同形狀的容器,水便改為容器的形狀,水永不抱怨空間改變。」

弟子說:「我跟鏡子學習什麼?」

禪師說:「跟鏡子學習如何面對不同時間!無論鏡子面對不同情境,它都如實反映毫無遺落,鏡子不妄生算計情境的好壞順逆。」

弟子說:「為什麼它們能做到這樣?」

禪師說:「因為水沒有自我,鏡子無心。因此不落入空想迷失了自己。」



空即是三世心盡

有問空說:「空包藏有,空比有大嗎?」

空說:「非大非小。」

有問:「空比有境界高嗎?」

空說:「非高非低。」

有問:「非大非小、非高非低,那是什麼?」

空回答說:「空無我無他、不分彼此,無有好壞、上下、高低、大小,空沒有自我。」

有問:「空究竟是什麼?」

空說:「空,即是無我地融入當下一切。」

空相是三世心盡,不站在過去、期待未來、不評估現在當下情境的好壞。

開悟者的心像鏡子一樣,沒有撿擇愛憎,只是全然地反映當下。



變化情境即是空

佛陀說:「因緣所生之法,我說即是空。」

只有真正品嘗到「空」的人,才真正懂得空是什麼!

空需要由生活中去體驗,真正嚐到空的甜美滋味之後,然後才恍然大悟地說:「這就是空!」

「空」不是否定一切,

「空」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宇宙一切事物是因緣和合的,

一切因緣生,

一切因緣滅。

因緣就是「空」的最好注解。

把一切因緣和合的一時現象看成空。

「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

「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

「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是充滿了革命性和積極性。

例如一間房是地、水、火、風四大原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如果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

當黑髮變白髮、枝頭的樹葉降落在地上花的種子入土、抽芽、成長、開花、結果,經過變化迴圈,又成為它原有的樣子,那就是空!

因緣所生之法無實體,故稱之為空。

諸法空性,沒有造作主,也沒有所造作。

宇宙中一切存在必然變化!

不會變化的,必然不存在。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只是因緣和和的短暫現象。不是真實不變的存在。當因緣不再之時,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又回復成空。

一個真懂得空的開悟者,他知道唯有掌握任何當下剎那,才是生命的實相。

觀一念之心,一空一切空。

涅槃是究竟空。

不從天生,不從自生;

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不以眾相分別,故稱之為空相。

貪瞋癡空,就是真實的空。



名利只是一時聚集的空境

剛過世的美國蘋果電腦執行長賈柏斯一心只為了打造出全世界最好的智慧手機,他無視於癌症末期,做到死而後已。

1996年他重返蘋果當執行長的年薪只有一塊錢美金,賈柏斯最後所住的農莊最現代化的科技產品是50年前的檯燈。因為他早已把金錢名位看成這只是一時聚集無實的空境。

賈柏斯轟轟烈烈的死亡當時,蘋果電腦已成為全美最高市值的公司,他確實無法帶走任何一塊美金,只留下全球一片驚聲嘆惜,世界各國為他致哀降半旗。



賈柏斯年輕時曾看過铃木俊隆的著作「禪者的初心」,他很喜歡禪宗,我深信他一定深懂「空」的真諦,才能這麼瀟灑地過此一生,贏得一片舉世稱頌的如雷掌聲。

空者無我無他,

空是融入山河大地,

空是一種處世境界。



緣生緣滅曰空

空究竟是什麼意思?雜阿含經說: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宇宙一切事物和一切變化,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也由於因緣消逝而滅。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開悟者們把一切因緣和合短暫的一時現象,看成無實的。對這個「無實」的描述

禪宗稱之為「空」。



色與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了解空之前,必須先了解色是什麼?

知道什麼是色,空的真義才能正確的真正明白。

弟子問達摩說:「什麼是色?」

達摩回答說:「眼前情境,即是色。」

問:「什麼是心?」

答:「現在問我的,即是心。」

問:「面對色時,心應該如何?」

答:「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

問:「怎麼說呢?」

答:「外在情境只是純然情境,原本沒有淨垢分別。但由於我們的主觀因素,才產生情境的善惡。」

外在世間變化曰情境、內在心識變化曰心境。我們內在的心境受外在不同的變化的情境所影響,現前情境如我們所期待,心境自然很順暢。情境變化不如我們預期,心境便墜落谷底。



名與色

問:「什麼是名?」

答:「有形情境叫做色,無形的情境叫做名。我們的心受名色所束縛,因此便有際遇好壞差別。」

問:「際遇不好之時,應如何?」

答:「面對現前情境時,不要以自我的立場生心,便無際遇好壞。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

現前情境便沒有所謂的善惡淨垢分別,也沒有心境好壞順逆。不以自己的心評斷際遇的好壞分別,於是心色兩相生相滅,沒有心、也沒有色。



相由心生

弟子問:「什麼是相?」

達摩回答說:「眼前所見的情境,即是相。」

弟子問:「什麼是無相?」

達摩說:「有相也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有智慧能知。當我們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時,現前情境便是無相。」

眼前所見一切情境,都是因緣條件相加而成的一時變化,非永遠不變的真實。

開悟得道的禪師們,把所有現前變化的情境稱之為:空!

現前變化的情境,就是色。

把色看成隨時變化的無實現象,就是空!



諸法空相

佛陀說:「世間充滿著空,世間都是空的,沒有什麼是我或人。」

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只是一時的短暫現象,是虛而不實的。當因緣不再之時,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又回復成空。

離相曰空!不用別心去看一切事物。不以眾相分別,故稱之為空相。



空超越世間

佛陀說:「因緣所生之法,我說即是空。」

一切存在,必然變化!

不變化的,必然不存在。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一切因緣所生之法,曰空!

面對現前的任何際遇,不思善不思惡,

只是純然地融入,便是解脫自在的開悟者。



空的最高境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陀說:「什麼是空的最高境界呢?

當我們看的時候,只是純淨的看,

看完了之後,不要執取放在心上,

我們只是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沒有參與變化的那個我存在,這才是空的最高境界!」



空性

世間一切有形的情境叫做「色」,色是因緣和合所生,只是一時的無實現象叫做「空」。

色是空的展現,空是色的本質,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陀把把變化過程看成空性,世間永不止息的變化,人的一生也都隨時在變化。

宇宙萬象各呈姿態,其本來無非是空;

空又以千姿百態的形象呈現,無非是色。

所以在見物的同時,也見空的本質,就不會執著於物。



傅大士講經

問:「色即是空,凡即是聖。是頓悟嗎?」

答:「是。」

問:「什麼是色即是空?」

答:「心有染即是色,心無染即是空。」

問:「什麼是凡即是聖?」

答:「心有染即凡,心無染即聖。」

真空妙有就是色。色不可得就是空。

現在所說的空,是指色性自空,不是色消失的空。

現在所說的色,是指空性自色,不是色能見的色。




1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