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離婁上》
通權達變的智慧
很多人都喜歡讀《三國演義》,如果讓你來評價一下裡面的曹操,你認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管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都呈現出兩極化。有人認為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志》作者陳壽將他比美商鞅、韓信、白起等人物;《資治通鑑》中則認為曹操有「十勝」,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
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就是「有權謀,多機變」,清晰地點明了曹操的主要特點,就是善於權謀、通權達變。尤其是通權達變這一點,在現在看來,也是一個人做事、成事必備的素質。
《三國演義》中有個很著名的案例:官渡大戰中,袁紹被曹操打敗,袁紹的數萬士兵被曹軍俘虜。在清理戰場時,曹操得到了一份機密文件,是自己營中的人與袁紹暗中勾結的書信。有人建議曹操把這些通敵分子都找出來,一一除掉,但曹操權衡一番之後,說道:「當時袁紹的勢力比我強大,我都不能自保,何況其他人呢!」說完,他就把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了,也沒有去追究那些通敵分子。
真的是曹操不想清除掉這些對自己不忠的人嗎?我看未必。當時的大戰剛剛結束,軍隊內部還需要同心協力,鞏固自己的力量。如果此時曹操處罰了這些人,很可能會引起軍心浮動,導致大規模的叛逃。曹操肯定也看到了這一點,這才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寬容。
曹操的謀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大事者的通權達變,或者叫適度的妥協。在一些人眼中,妥協似乎是軟弱和不堅定的表現,但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做事智慧。因為這種妥協並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以退為進,目的是讓目標更容易實現。當目標方向清晰了,發現某條路走不通時,如果適當妥協一下,繞個彎就可能過去,這肯定比原地踏步好得多。
《孟子》當中就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說齊國稷下學宮裡有個名叫淳于髡的辯士。有一天,淳于髡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件事,符合禮法規定嗎?」孟子給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問:「那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來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個坑: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你就不能觸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會被淹死,這時該怎麼辦?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很具變通性,他說:「嫂子掉入水裡,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為。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這是一種通權達變。」面對有生命危險的人時,肯定要先救人,禮制必須先放在一邊,人要學會變通才行。
這時,淳于髡又順勢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天下也溺在水裡了,先生為什麼不去救援呢?」淳于髡認為,孟子作為一個厲害的大儒,卻不願意做官,不願意伸手援救天下,這很說不過去,所以又挖了個坑讓孟子跳。
孟子這麼聰明的人,自然不會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難道你想讓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嗎?
孟子反唇相譏,既讓淳于髡無話可說,也體現出了自己善於變通的處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於世,本來就有可為、有可不為,面對不同的問題,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這種機變與權變的做法被稱為「權變理論」。它的核心觀點就在於,一個人在做事時,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安排。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而是要善於變通,能夠隨機應變,適應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適合的環境當中,否則,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些蜜蜂和蒼蠅一起放入一個平放著的玻璃瓶中,然後讓瓶底對向光亮處,瓶口對向暗處。結果發現,裡面的蜜蜂全都拚命地向著光亮處飛去,雖然屢次碰壁,也不知道轉換方向,最後都累死了;而那些四處亂竄的蒼蠅,竟然全都從瓶口飛出去了。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有時光朝著一個既定方向努力也許恰恰是南轅北轍;只有隨機應變地尋找出路,必要時甚至突破規則,才有可能找到生機。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充滿了不確定性,經營人生應該像帶兵打仗一樣,既要面對客觀環境,也要考慮主觀條件,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客觀環境,如社會環境、趨勢變化等,那就只能從主觀上學會變通,根據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隨機應變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通權達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掌握了經營自己人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