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盡心上》
「菩薩心腸」和「金剛手段」
我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國藩為政期間,經常要外出帶兵打仗,但由於他自幼學的就是一些儒家仁愛的觀點和主張,所以每次上戰場殺敵,凱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殺人傷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就送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曾國藩看到後,很是感慨,自此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其實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為懷,要有菩薩心腸;但做事的時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鐵腕手段、霹靂手段。善於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實施一些鐵腕手段,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這一點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體現得十分明顯。比如古代的一些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時,如果出現打不過敵國的情況,守城的頭領就會動員城裡的百姓一起拿起刀槍棍棒,抵禦外敵。雖然明知道這樣會讓很多百姓犧牲,也必須這樣做。而老百姓明知道前線危險,甚至會因此失去生命,也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因為大家知道,這都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為了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即使自己在戰爭中受傷了、犧牲了,也是值得的,不會去埋怨那個讓他們上戰場的人。
如果大家看過關於王陽明的故事,應該會了解到王陽明平叛的時候殺了很多人,但史書並沒有將他寫成是嗜殺者,因為他殺人的目的是保全更多的百姓,保一方安寧。他雖然在平叛時採用的是金剛、鐵血手段,但對百姓卻是仁慈的。
孟子曾說:「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為了讓百姓生活安逸而驅使百姓從事勞役,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會怨恨;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殺那些不得不殺的人,被殺的人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這一點放在現在同樣說得通。比如我們今天要創業,如果發現一起創業的人不適合這份事業,為了整個團隊的發展,可能需要解僱他,這就相當於古代人說我要動手殺人了。那麼怎樣解僱這個人,才不會讓他怨恨你呢?
我在《可複製的領導力》中曾提到,我們在創業時,要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而不是一個家。因為你把公司當成一個家,並且經常跟團隊伙伴說「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話,那麼作為家庭的一分子,被解僱時就會難以接受:原來你會為了公司的利益、前途而隨便放棄「家人」呀!所以,當你對跟你一起創業的人說「我們是一家人」的時候,就相當於向對方做出了承諾,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對方,但這恰恰是創業時無法做到的。
相反,如果我們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球隊的目標是什麼?是贏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為了進步,為了讓團隊更加優秀,贏得最終的勝利。如果團隊中某個成員與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就會增加團隊的內耗,你本來每天應該想著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發展更快,現在卻要每天想著怎麼去調和內部矛盾,這就容易錯失很多寶貴的發展機會。為了大家共同的目標,你就需要採取點「金剛手段」,對團隊成員做一些調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這樣的方式去解僱人,就能比較好地顧及被解僱者的面子,不至於招致對方的怨恨。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心與活法》中引用了王陽明的一句話:「小善是大惡,大善似無情。」稻盛和夫指出,只懂得仁愛謙讓的經營者,無法真正地經營好企業;而僅僅有嚴厲的態度,也不會有人追隨;只有將兩者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經營者。
經營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你在別人眼中一直都是菩薩心腸,做事也是菩薩手段,為了讓周圍的人擁護自己,平時對大家都是有求必應,放任自流。一旦遇到困難,不能再為別人提供幫助時,有的人可能就會說:「明明平時那麼好的人,怎麼一下子變成這樣了?原來以前都是裝出來的呀!」即使平時跟你關係比較好的人,從此可能對你也不會再有好印象了。
但是,如果我們平時能幫助別人時,就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如果不能幫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尋找其他的出路。這樣看起來很無情,其實恰恰是為了自己好,也為了大家好。這才是「大善」。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誡國君如何管理國家,還是今天的稻盛和夫告誡企業管理者如何管理員工,抑或我們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其底層觀點都是相通的。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就要使用金剛手段。遇到困難時,也不要含含糊糊,必須採用乾脆有效的策略去解決。但在考慮問題時,就要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要圖一時痛快,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