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為什麼我要寫文藝復興?
無與倫比的教堂
那是許多年前,某個熾夏即將結束前的炎熱午后。那一天,羅馬市區的氣溫高得嚇人,彷彿從地獄蒸騰出來的熱氣,就要融化整座城市。儘管如此,舊城區內仍到處都是不知從何而來的人群。所有觀光景點黑壓壓的一片,就連聲名狼藉的六十四路市區巴士,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扒手專車」,也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一樣。萬神殿前打扮入時的仕女們,以大得誇張的遮陽帽與緊身洋裝下婀娜曼妙的身材,吸引了街道上無數男子貪婪慾望的目光。不過,為了躲避炙人的陽光,人們顧不了街上養眼的清涼,紛紛躲進每個可以遮蔭的石窖、咖啡廳與大教堂。
我跟著大排長龍的觀光客,緩緩地步入雄偉的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實際上,用「雄偉」與「宏大」這類貧乏陳舊的形容詞,來描述面對聖彼得大教堂時內心澎湃不已的震驚感動,顯得語言平淡無力。站在聖彼得廣場(Piazza di San Pietro)前望去,內心會揚起某種莫名的崇高感動,像是藏民與雪巴族心目中的喜馬拉雅一樣,它無與倫比的巨大身影,讓我們覺得大教堂是世界的中心,無可動搖的聖山,是羅馬天際線永恆不變的風景。
在廣場旁的安檢站,與一大群嘈雜遊客一同接受警衛不耐而且馬虎的安全檢查(或是羞辱)後,才能進入大教堂的前庭。從這裡開始,萬頭攢動的人群似乎像約好了一樣,分別散去,朝聖信徒與觀光客們懷抱著不同的心情,各自忙各自的事去了。我則像大多數遊客一樣,加入川流的人潮,開始這場藝術的大拜拜。
聖彼得大教堂的正殿入口,是五面一字排開、雕飾精緻華美的青銅大門。最古老的一扇有五百年歷史,最新的則是在一九六五年,為了紀念風波不斷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所製。不過最傳奇的當屬最右邊的那一扇,用水泥封住的聖門(Porta Santa)。天主教徒相信,每當銀禧(Jubilee)降臨時,只要心懷懺悔與感恩,穿過打開的聖門,背負的罪就會被赦免,靈魂也得以淨化,同時也取得永生的保證。這項傳統在西元一三○○年由當時的教皇博義八世(Bonifacius VIII)所發起,原本是每五十年舉辦一次,不過世上覺得自己有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教皇也發現「贖罪」的確是個不錯的生意,於是在廣大信眾的熱烈要求下,梵蒂岡決定縮短期限,改成每二十五年開放一次。當時還算年輕的我,還要再過幾年,才有緣親自參與這場天主教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