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凝望:天才閃耀的時代

  • 作者:謝哲青
  • 出版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20/07/31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356
  • 優惠期限:2025/12/31止

  • ISBN:978-957-33-3562-7
  • 系列:謝哲青作品
  • 規格:平裝/256頁/17x23cm/普通級/全彩印刷
  • 分類:散文/旅遊
好書分享:
內容試閱
聖殤──生命的希望
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真正的精采才要展開:不可思議的廣大空間、金碧輝煌的華麗紋飾、細膩精緻的藝術傑作……漫步在大教堂,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流連不已。不過,真正讓我目眩神馳的是安置於大教堂右廂的宗教聖像。這件作品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由一塊卡拉拉大理石所雕刻完成的天才之作。一四九九年出現在世人面前時,米開朗基羅這位當時還沒沒無聞的藝術家才二十四歲而已。傳說這塊卡拉拉原石從海上運來時,連向來自詡見多識廣、品味挑剔難纏的羅馬民眾,對它的雪白純淨也驚為天人。
在年輕藝術家辛勤奉獻了十八個月後,一件稀世的藝術珍品就此誕生。
這件藝術品有個哀傷、卻美得令人心碎的名字──「聖殤」。《聖殤》描述的是在十字架上受難殉道後,聖母懷抱著剛剛死去的耶穌,哀毀逾恆的傷心模樣。
在西洋藝術史上,主要有三種表現悲傷聖母的藝術形象,分別是「苦難聖母」(Mater Dolorosa)、「哀悼聖母」(Stabat Mater)與「聖殤」(Piet)。
「苦難聖母」表現的是瑪利亞預見兒子苦難的一生時,愁腸寸斷的憂容。「哀悼聖母」則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時,瑪利亞站在十字架下無能為力,只能目睹一切發生的深切無奈與自責。
「苦難聖母」經常以繪畫形式出現,尤其是一四九二年以後的西班牙,「苦難聖母」化為伊比利半島子民的心靈依託,西班牙、葡萄牙,乃至於整個拉丁美洲、菲律賓,都可看見瑪利亞慈愛但憂鬱的面容。「哀悼聖母」除了繪畫外,最常成為宗教音樂的題材,〈聖母悼歌〉就是最具體的抒詠。蒙台威爾第、韋瓦第、 巴哈、海頓、莫札特、德弗札克……前前後後七個世紀,大大小小也有六百多種不同版本。每當我感到迷惘與失落時,似乎只有哀婉悽愴的〈安魂曲〉與悲苦憐憫的〈聖母悼歌〉,才能撫慰我狂暴不安的靈魂。
至於「聖殤」則多半以雕塑呈現,自中世紀以來,義大利藝術家尤其對聖母亡悼的主題情有獨鍾。從僻遠鄉間石板道旁的祈禱亭到勝地的紀念品小舖,處處可見各種尺寸、各種形式的哀子像。
今天,基於安全理由,米開朗基羅的《聖殤》被穩穩地保護在三層堅固厚實的防彈玻璃後面。但它給世人的感受,仍然是如此直接、巨大且深刻。從遠方望去,《聖殤》金字塔式的三角構圖,賦予她安定莊嚴的古典風格,聖母的每寸肌膚、每個細節都經過雕刻家精湛作工,並以無比沉著的耐性加以雕琢打磨。
在傳統的「聖殤」中,藝術家會用哭泣、充滿皺紋的蒼老臉孔,來強調聖母失去至愛的痛苦。然而,在米開朗基羅的《聖殤》中,聖母的面容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平靜,甚至帶有脫俗的稚氣嬌嫩。實際上,瑪利亞幾乎就像是個未經世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
米開朗基羅的學生曾向老師請教,為什麼《聖殤》會出現這種年齡的錯置呢?米開朗基羅斬釘截鐵地回答:「難道你不知道貞潔的女子,永遠比挑動過情慾的女人看起來更加年輕嗎?因為她的身心靈從未改變,就像新生一樣純潔完美!」
終其一生,米開朗基羅對「性」與「誘惑」都保持著清教徒式的嚴格拘謹,其實從這段談論中,世人隱約可窺見大師隱晦幽微的孤獨寂寞。
被母親擁在懷中的耶穌,安詳的面容不像是受盡殘虐折磨而死亡,反倒像是初生嬰孩一樣,陷在深深的睡眠中那般平靜。但隱藏在平靜背後的,卻是某種無以名之的窒息與苦楚。窒息,是白髮送黑髮的慟哭後,哀莫大於心死的沉默;苦楚,是看不見希望,未來難以為繼的無助。耶穌頭戴棘冠的傷痕、手腳上的釘孔與右下長槍穿透的傷口,都被雕刻家刻意模糊或隱藏,也許米開朗基羅想透過欲語還休的曖昧讓死亡變得更崇高,也更有尊嚴。他不張揚死別生離的悲歡,反倒透過近乎日常的平凡,來透析生命的虛空,進一步成為我們與永恆面對面時的自我觀照。
同時,米開朗基羅刻意忽略解剖學的原則,調整了《聖殤》人物肢體部分的外觀比例:聖母以她巨大的雙手承托聖子氣絕的軀體,藝術家拉長耶穌軀幹的長度,使他的頭部與雙腳無力地向下沉墜,讓失去生命的身體顯得更加沉重、更有分量。完美無瑕的卡拉拉大理石,經過米開朗基羅不可思議的打磨拋光,散發出新月在海面上閃動的粼粼波光,不規則的褶皺在收攏與釋放之間,聖母的長袍在我的眼前,漾成一片傷心的海洋。
那一年,我二十四歲,第一次感受到藝術直指人心的偉大力量,一種讓我心蕩神怡且夢縈魂牽的深沉感動。
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聖殤》所烙下的印象,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那一天,行程結束後,我在梵蒂岡博物館的書局,買了一張一九七五年由Robert Hupka所攝的《聖殤》明信片,接下來十幾年的歲月,我越過了撒哈拉浩瀚的沙海,登上七千五百公尺的珠穆朗瑪南坳,漫遊密克羅尼西亞與玻里尼西亞的小島,待過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城市,以及數不清在異鄉苦讀的寒窗夜,都有《聖殤》的陪伴。《聖殤》以某種神秘的方式滲入我的靈魂,她溫柔憂傷的氣質,填補了我內心一塊巨大無匹的失落。
漫長不安的流離歲月裡,有許多寂寞無依的夜,我凝視著手中的明信片,回憶生命裡曾經的種種。我想念自己逃避的家庭親情、懊悔自己輕忽背棄的親密關係、直視內心翻騰不已的混沌黑暗,並嘗試釐定未來可能的方向。透過《聖殤》,我看見某種生命的希望,同時,也讓我想瞭解更多關於米開朗基羅與文藝復興時代的種種:為何藝術家能創作出撼動人心的作品?而文藝復興時代與佛羅倫斯,又如何孕育出類拔萃的創作心靈?
為了更深入這段輝煌的過往,我回到義大利佛羅倫斯,並試著將專業領域拓展到藝術史研究,讓它成為我熱情投注的志業。在這趟追尋之旅,我邂逅了許多精采有趣的人事物,同時也更接近歷史的核心。從那些數百年前的帳本簿記、市政廳會議紀錄、私人的書信往來、日記……諸多看似沒有交集的文字,需要我在千頭萬緒中爬梳歷史的線索,並還原事件真相。
1 2 3
延伸閱讀

© 2023 皇冠文化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20巷50號 電話:(02)2716 - 8888 統編:86008945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服務信箱:service@crown.com.tw